你是第 6198366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趣谈

株洲地名由来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5-31 阅读:454 次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是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今株洲市区,古名槠洲,偶名朱洲。作为政区地名古名建宁,今称株洲市。

槠,即青椆,俗称苦槠树。《山海经·中山纪》载有槠。司马相如《上林赋》《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本草纲目·果部槠子》皆有槠的叶果形状、产地、食疗、药性等之载。《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球形,褐色,有光泽。木材坚硬,可制器具。由此推测,槠,在战国时就被人们识别并利用的植物。

洲,古文中州、洲互通。字出甲骨文,字形如河流中有沙洲之状。本义释为“民居水中高土”。《诗经·周南·关睢》《说文》《尔雅·释水》释州为洲。《字汇·水部》认为:洲,本作州,后人加水以别州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一块大陆和附近岛屿的总称,亦指河流中泥沙淤积成的陆地。

槠洲,何时得名,史无记载。不过,也有出土文物及史料可证。

今株洲境域内,发掘东有烟墩冲(今株洲市石峰区龙头铺镇,原属荷塘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南距株洲市区约6公里的白关(今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有商代银子园村落遗址。据此推定:今株洲市区,商代以前就散居古人类聚落。《株洲市南区志》载:1955年,在株洲市(今属芦淞区)江南商城后面一带,发掘战国墓葬10座,出土不少文物。足见战国时期,楚人、越人在槠洲已有较大聚落。

《株洲地名略考》认为:古代这一带,岗峦、溪谷、河流遍布,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植物动物及鱼类资源丰富,依山傍水,可渔可猎可耕,最适宜人类居住。约在《尔雅》成书之后,因境内濒湘江盛产槠树,江中多沙洲;亦或如乡贤所传:江边有上、下大沙洲(今株洲大桥东岸),遍生槠树,便形成以地形地物命名的古村落——槠洲。

槠洲得名,应在东汉初。

中国有文字可辨的地名,源于山东龙山文化刻骨文及殷商甲骨文,多为通名。《禹贡》第一次出现了以山、水命名的地名。以后《史记》《汉书·地理志》《尔雅》等史籍专著中,以地形地物命名的地名,亦已出现。两晋以后至南北朝如《博物志》《吴录地理志》《华阳国志》《宜都山川记》《湘中记》《广州记》《荆州记》等名著中,以物产命名的地名很少。直到《水经注》中释地名渊源的约1052处,其中人文地理类约有724个,以动植物命名的地名,分别占19个和33个。

由此推断,槠洲得名,约在东汉永康至建宁年间(167-171)。

然而,其时的槠洲,当为较大聚落地名。直到槠洲成为三国吴建宁县治,才有可能为官方文书书写。清光绪《湘潭县志》,共和国《南区区志》确载建宁县治,设在槠洲。

神农广场(炎帝广场)的炎帝塑像与神农塔。颜青 摄

槠洲之名,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在南宋。南宋乾道二年(1166),朱熹与湖南岳麓书院主持张栻,在岳麓书院进行著名的“朱张会讲”后,偕游南岳衡山,一路以诗酒酬答应和。朱熹事后在《南岳游山后记略》中有“丙戍至槠洲”的记载。以后诗文记载不绝。南宋乾道九年(1173),范成大出任广西静江知府,赴任时途经今株洲境内,在其笔记中云:“宿槠洲市,又当舍舆溯江,此地既为舟车更易之冲,客旅之所盘泊,故交易甚夥,敌壮县。”说明其时槠洲已成江南重镇。南宋嘉定元年(1208),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官方绘制的地图上,已明确标注“槠洲市”。说明其时槠洲,已成为湘江边上一较大都市,知名路、县,通名全国。

槠洲,何时依谐音简称株洲。目前至少有五说:一说南宋建炎元年(1127);二说《株洲市南区区志大事记》称:南宋乾道九年(1173);三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湖南省》称:南宋乾道间已名槠洲,后简作株洲。四说《湖南省地名志·株洲市》称:“自南宋绍熙元年(1190)定名株洲。株洲之名沿用至今。”五说北宋元丰六年(1083)已偶称朱洲〔亦说北宋政和三年(1113)〕五说中,何者为准,仍有争议,难以结论。

笔者认为南宋建炎元年(1127),由槠洲谐音简写成株洲,有其历史依据。

其一,有关史料记:今株洲市境内唐代设有“传舍”(即驿站),至北宋普设驿站时,其时槠洲渐以槠田铺聚集为市,至南宋初时,已成一方名镇。至南宋建炎元年,由于境内酿酒业兴旺,株田铺(槠田铺)一带,已酒肆林立,商贾穿梭于市,宦者、游者、商贾、文人、骚客,多栖居游历于此。

其二,南宋隆兴元年(1163),奏斩秦桧的名臣胡钰谪贬衡州(今衡阳),回朝复职,途经槠洲(或改名株洲),在赠胡氏湘西园歌妓黎倩诗中,可以想见当年槠洲繁华之景。尔后戴复古的诗中,更是确证南宋初时槠洲繁华之状。不过戴复诗中仍称“槠洲”,但这是官方的称谓。民间及商贾之间,已由槠洲简称株洲。

其三,南宋建炎元年(1127),朝廷任雍端行为“槠洲”酒场官。《宋史·卷一百六十七》记:酒场官实为“监当官,掌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至此,每年槠洲征酒税20万缗钱,俨然一县级都市酒税。南宋绍熙元年(1190),湖南转运判官陈傅良到槠洲核减酒税后,商业更趋繁兴。槠洲改名株洲后,至南宋嘉定元年(1208),官方地图册上,仍标为“槠洲市”。

其四,槠洲,偶名朱洲,也佐证在此时期改名为株洲。北宋元丰六年(1083)诗人张舜民贬为“郴州酒税”官,乘船途经今株洲市渌口区王十万,写有《次晚洲》(今挽洲)诗。在其《郴行录》笔记中记:“自朱洲之西水中,处处有三石,形如坏冢,土人谓之黄牛石,出没水中,颇为舟船行旅之患,过者避之。”文中“朱洲”,应指今槠洲无疑。后因缺文化依源便自然消失,直至明崇祯《长沙府志》又偶作朱洲。自此后,不见文史诸籍。

槠洲改名株洲,有个过程。可能是槠洲酒税业务繁忙,交往日多,经管人员少忙不过来,为书写方便,故以谐音简写成株洲或朱洲。起初,多民间口传、书写,后多出现在地方官方文书中,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自此后,官方文书多录古名,民间多录今名。有时古、今地名,无论官方、民间,皆交替使用。但以后使用今名者日多。不过,清光绪《湘潭县志》有时仍录为古名。直至清宣统二年(1910),粤汉铁路株洲至长沙建成通车,才改称“株洲车站”。至此后,无论官方或民间,皆以株洲称名。槠洲古名,渐成历史记忆。

建宁,今株洲古名。

三国吴主孙权析临湘(今长沙县)、湘南县,始置建宁县,取“建安宁边境”之意,亦或取东汉建宁纪年号为名,故名建宁。县治初考位于今株洲市荷塘区东湖(亦名石子湖)公园一带(古称旱草坪)。《湖南古今地名辞典》载:建宁与攸县、醴陵,俱属长沙郡。

《三国志》中建宁县名无载。《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三》《南齐书·州郡下》《隋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中,皆载建宁县名。这足以证三国初,建宁县确已设置。晋代之后或属长沙郡,或属长沙内史、终属长沙郡。《株洲古今地名源流考》认为:随唐之后历属长沙郡。

何时置建宁县,今有四说。一说设置于东汉建安十九年(214),二说设置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至二十四年(219),三说设置于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四说“晋泰始中立”(265-274)。四说之中,何者为准,今仍有争议。

我认为在东汉建安二十年(215)七月前,始置建宁县,有文献可据。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建安十九年(214)五月……刘备定蜀,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筹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遂“尽得三郡将守”。孙权又令孙皎、潘璋、鲁肃合兵并进,拒关羽于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领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北宋《资治通鉴·六十七》中,亦有类似记载。

建安十九年,由于吴蜀疆界互有争夺,这一年置建宁县,可能性不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建安二十年(215)秋七月,“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珍宝。巴、汉皆降。”由此推断孙权、刘备分湘江而治,是在建安二十年七月后不久。共和国《茶陵县志》《攸县志》《株洲县志》都认同公元215年,孙权攻取长沙郡,湘东诸县属之。

清光绪《湘潭县志》载: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建宁县治曾迁治于今株洲市渌口区淦田镇。吴宝鼎元年(266),建宁县治又复迁槠洲,驻今株洲市芦淞区建宁街道办事处南湖塘一带。之后政区累调,归属随更,直至唐天宝八年(749),撤建宁县入湘潭县,属潭州长沙郡。

清乾隆九年(1744),设株塘汛于此。《株洲文明史略》引《晚清湖南新政奏折章程选编》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置株洲抚民府,设同知管理,同知府衙驻今株洲市芦淞区樟树坪(今樟树坪小学内),属长沙府台,清末称为株洲厅。

民国立,株洲又划归湘潭县东一区管辖。民国23年(1934),湘潭县设株洲镇,属第二区。民国末期(1946),由镇改乡。其时株洲集镇面积约0.5平方公里,人口约7264人。

共和国《株洲市志》载:1950年6月,株洲区设为区级镇,辖一至四街居委会、田心塅、董家塅、石子头3乡。1951年6月,株洲镇升为株洲市(县级),属长沙专区。1953年4月,株洲市改为省辖市。1956年4月,株洲市升为地级市,治南区(今芦淞区)新华西路。1965年4月株洲市设辖株洲县。1966年1月设辖市郊区。1969年设辖东、南、北三区。1983年7月,株洲市转辖醴陵、攸县、茶陵、酃县(以上四县原属湘潭地区)。1997年5月撤市区东、南、北、郊4区,改设为荷塘、芦淞、石峰、天元4区。2018年6月撤株洲市株洲县为渌口区。株洲市现辖天元、荷塘、芦淞、石峰、渌口5区,攸县、茶陵、炎陵3县,代管醴陵市。株洲市治天元区天台路。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罗咸辉 廖义刚

执行/张咪 刘韵霞  颜青 文学容 熊骁(实习生)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