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6198386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趣谈

长沙地名由来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07-09 阅读:225 次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集解]列有“长沙”郡。秦置长沙郡后,长沙名显国中。作为行政区划地名,历有长沙、临湘、抚睦之名,承载着深厚的地名历史文化。

长沙橘子洲景区草木葱茏,人头攒动。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长沙境域,在现市区五一路、高桥、张公岭等地,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这足证2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一带活动。共和国《长沙县志·总述》载:据南圫“大塘古文化遗址”和仙人市乡“月亮山古文化遗址”考证:前者距今7000年,即有先民定居繁衍生息;后者距今4500年,已进入原始农业时期。

长沙上古为三苗国地,三苗之后为古越(秦汉时称南蛮)部族居住地。夏商时代为古越人所居,得名“沙”。现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约3500-约3200年),属商代早中期遗址。现江西樟树市吴城遗址,是中国南方一处规模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遗址,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先后延续了400多年。两个遗址内前者发现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后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及遗物数千件。今长沙商代中期之后,可能为商朝控制的扬越人“沙”方国之地。周初得名“长沙”。《长沙地名源流考》有考述,今不赘言。

“沙”,在《休盘》等金文中,字形就像一条曲行河旁有一片细碎石。《诗·大雅·凫鹥》:“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墨子·备梯》:“城上繁下矢石沙炭以雨之,薪火水汤以济之。”扬越人族居此地后,发现湘江边及江中出现长而大的白沙带,越语读为“沙”;但以“长”冠首,为古越语惊叹词,实以“沙”名族邑。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游人如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其一,周振鹤、游汝杰《古越语地名初探——兼与周生春同志商榷研究》一文中认为,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及《宣公四年》《说苑·越人歌》及有关先秦古籍载:“江浙一带古越语地名的一条规律,是齐头式地名只有关加式,即以发语词领首,未见有倒置式地名。”长沙在商代之前,极可能属于这种情况。

其二,当代地质专家有考,并有楚、越人祭俗可证。长沙湘江河谷地带,自古分布着大片沙滩、沙洲。枯水季节,沙滩沙洲裸露,至今可见。《楚辞·湘君》及《湘夫人》等载:楚人历有敬祭“湘女神”“湘夫人”“鬼母”之俗。在“蛮越”中,据传“长”为祭祀,“沙”为女神之意。“长沙”在越语中,是基于河川白沙地貌祭祀白沙神及女神的地方。

其三,国史、专志有考载。《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兴封二年(前111),到今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晋代阙骃《十三州志》,唐代《元和郡县志》引《东方朔记》及《通典》载:“长沙”源于“万里长沙”。晋代今长沙水陆洲(橘子洲)大面积显露,故阙骃便认为有“万里沙祠”或“沙祠”,供人祭祀。《路史》:“沙,为长沙;云阳,为茶陵。”

湖南博物院,游客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厅参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其四,民族史有记述。据考今壮、侗民族,为古越人后裔,至今有“未立村寨,先立长沙”的成语。这可能是祭祀白沙、女神之遗存;也可视为壮、侗民族一支百越人先祖古越人,曾族居今长沙一带。《湘中纪》载长沙“白沙如霜雪。”唐代《长沙土风碑记》引《遁甲记》云:“沙土之地,云阳之墟。”《元和郡县志》载有湘川“沙乡”置为长沙郡。以上“长沙”“白沙”“沙土”“沙乡”等,应是古越语地名华夏语音译地名之遗存。

其五,地质专家有科考分析。《水经注·湘水》称水陆洲为桔洲。《湘中记》《太平环宇记》称“晋惠帝永兴二年(305)生此洲。”但经地质专家取样分析认为:水陆洲是第四纪全新世时形成,至少距今10000年以上。1986年发掘长沙县南圫遗址,就处在低于今水陆洲的河滩上,距今7000年,其底层亦为第四纪全新世地层。《湖南地名志》载:水陆洲早于晋代前很久已存在。

综上所述,长沙上古以自然物状“沙”名地,最初为聚落地名,后为地域地名。商代中期,是商王朝控制的南方扬越部族方国地名,可以确定。

岳麓山、湘江、橘子洲与长沙城交相辉映,好一幅山水洲城秀美画卷。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长沙。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路人大竹,长沙鳖。”孔晁注: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逸周书》为晋太康二年(281),在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魏安厘王墓中发现,成书约在战国之前。战国至秦汉,历有增删,但历代学者考证,记载的史迹,大多有据。《尚书·洛诰》载:“新邑”王城落成后,即行庆典,大会臣服之诸侯,并接受其朝贡。长沙为“要服”之域,其时扬越部族为大方国,故贡“长沙鳖”,以示臣服。

俞传超《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一文认为:商末周初至春秋中期以前,今江汉考古文物证实,楚人势力未能深入今湖南境内。共和国《长沙县志·总述》载:长沙“商周时,长沙县为荆州之域,古三苗国地。”三苗国衰落后,今湖南为古越人及少量古濮人所居。商、西周时代为扬越、百濮人族居,中原商周文化已深入今湖南境内,创造了深受中原青铜文化影响,又独具湖南特色的青铜文化。2019年3月11日10:20 |《人民网》发文《谁的青铜器——探寻湖南商周青铜器之谜》( 来源:湖南日报)认为:“总的来说,湖南青铜文明滥觞于商,盛兴于周,孕育于中原文化母体,成长于南方偏僻土壤,呈现出多元的文化面貌,是民族和文化融合的产物。”这也为湖南出土文物所证实。

战国时,长沙地名多见。《战国策·赵策》:“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1986年湖北荆州发掘战国中期前中段(约前300年)包山2号墓,其中有“长沙正”“长沙公之军”两竹简。由此可证“长沙”政区地名,不晚于战国中期已被史籍所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长沙,楚之粟也。”《汉书·地理志第八下》:“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应劭《汉官仪》云:秦郡长沙系因袭旧名。《湘川记》载:秦置长沙郡“则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

蓝天白云下的长沙市杜甫江阁,风光旖旎。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长沙扬越族方国,当为周公所封。

《逸周书·作洛解》载:武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史记·封禅书》:武王克商时病死,儿子成王年幼,周公旦(武王弟)替成王摄政,史称“周公摄政。”周公东征三年,平定武庚叛乱,打垮了商人在东方的潜伏势力。《史记·鲁世家》《诗·鲁颂·閟宫》《孟子·滕文公下》《吕氏春秋》中,均有周公东征而至南方的记载。

周公征战东南,扬越部族“沙”方国首领,助周公征战,被周公封为“长沙”方国。至周成王洛邑城大会诸侯、方国时,长沙扬越族方国首领,自然会向周成王献“长沙鳖”庆贺!

春秋中期以前,长沙扬越族方国历为周属。春秋中期以后,为楚人势力范围,这为今益阳市出土楚、越墓文物所证实。潘茂辉、曹伟《湖南春秋晚期越楚墓葬辨说》及益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桃江腰子仑春秋墓》两文中,对此作了详考。战国中期吴起变法(前386-前381)时,楚于今湖南境内先后设置苍梧郡、洞庭郡、黔中郡、巫郡。四郡地望及郡治何处,今学术界多有争议,至今难以形成共识。我也在《长沙地名源流考》《攸县地名源流考》两文中,略有考述。不过,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先秦古文献的新发现,以及新出土文物去证实。

游客在长沙市天心阁景区参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

战国中期,楚己置“长沙”(沙为楚文繁写)县。《包山楚简》中相关记载,可以为证。向明文《长沙市浏城桥M1的年代与墓主身份再探讨》一文,依据出土考古资料考证后认为:战国中期晚段,墓主“地位与封邑或县级长官‘邑(宛)’大夫相当……。”黄朴华主编《长沙古城址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认为:战国时期楚国在此地筑有城邑。依据《史记·楚世家》《后汉书·南蛮列传》《里耶秦简》及后世文献所载,学术界多认同:战国中期,楚吴起变法(前386-前381)时或稍后,楚在今湖南、贵州东境已置洞庭、苍梧、黔中、巫四郡。楚置洞庭郡(亦说苍梧郡)时,己置长沙县为其郡治,可以初步确立。

长沙得名于星沙,依据不足,当为后人附会。然而,“星沙”地名极可能源于战国末期前段,仍是现长沙市最古地名之一。我在《长沙地名源流考》中有所考述,亦可参见《新湖南》:《彭雪开谈地名(12)|星沙地名由来》一文。今暂不涉及。

秦置“湘县”实为“长沙”县。共和国《长沙县志》:“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长沙郡,附廓湘县。”因境内有湘江(湘水),故以名县,县治今长沙市老城区南部。“附廓湘县”,今考当为“附廓长沙县”。《晋书·卷十五》载:秦灭楚后“分黔中郡为长沙郡。”《湘州记》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长沙郡。文选德先生《湖湘文化古今谈》也认为:秦分黔中郡东南部名为“湘川”(今湘江流域)之地划出设置长沙郡。张春龙先生据《里耶秦简》“邮路”推定,秦己置长沙县。实际上秦置长沙郡长沙县,当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非始皇二十五年。因秦灭楚之际,秦、楚拉锯争战,秦置长沙郡时,郡名有变更,不可不察。

临湘。临,有向低处察看之义。《诗经·邶风·日月》《诗经·邶风·日月》《国语·晋语四》释为此义。湘,指湘江。古人习称今湖南为“三湘四水”;湘,为湘、资、沅、澧之首,故“湘”为湖南代称。《汉书·地理志》:“长沙国。秦郡,高帝五年为国。莽曰填蛮,属荆州。”有县十三:临湘,莽曰抚睦。《水经注·湘水》:湘水“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清康熙《临湘县志·目例》:“临湘乃汉长沙县名。”这说明汉高祖五年(前202),改长沙县为临湘县,以治临湘水而得名。

抚睦。新朝王莽始建国二年(10),改临湘县为抚睦县,县治原址。抚,古文中多有拊、摩之意。《国语·晋语八》《韩非子·十过》《说文·手部》皆释为此义。睦,古文中多指和、亲之意。《书·尧典》《左传·定公四年》皆释为此义。杜预注:“睦,亲厚也。”西汉末,长沙郡改为“填蛮”(镇蛮)郡,改临湘县为抚睦县,当与王莽篡汉乱改地名有关。

《汉书·王莽传中》载:王莽改制,多从更改郡县地名开始,“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复还其故。”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一书中有王莽乱改地名之考述。王莽改长沙郡为“填蛮”(镇蛮)郡,可能有镇抚“长沙蛮”之意;改长沙县为“抚睦”,也属乱改地名之列。王莽乱改政区地名,使“吏民不能记”,导致政区管理乱象丛生,加上战乱不止、经济衰败、民生凋敝。公元23年绿林、赤眉义举,推翻了“新”朝,王莽被杀。东汉初,复西汉郡、县名。

共和国《长沙县志·沿革》载:东汉建武元年(25)抚睦县复为临湘县,为长沙郡治。其时,又析临湘县境东南地置醴陵县。东汉建安十四年(209),析临湘县置浏(刘)阳县。隋开皇九年(589),改临湘县为长沙县。隋大业三年(607),浏(刘)阳、醴陵两县并入长沙县。唐武德四年(621),析长沙县东南地,复置醴陵县;唐景龙二年(708),复置浏阳县。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析长沙县东南境为龙喜县。北宋初又裁龙喜县入长沙县。之后县域时析时并。北宋元符元年(1098)析长沙县东南境置善化县。长沙县归属历随长沙国、郡、州、府、路、厅、道、市而更属。民国元年(1912)裁善化县入长沙县。民国22年(1933)置长沙市,长沙县属之。后市、县时分时并。共和国成立后至1950年,长沙县域与长沙市境初定。长沙市设置后,长沙县历属之。

长沙市现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望城六区及浏阳市、宁乡市、长沙县。《湖南行政区划大典·长沙》载:今长沙市所辖各县、市、区内,资源丰富,水陆空交通便捷,为湖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聚集中心。现已形成电子信息、烟草制品、汽车制造、非金属制品业、新材料等五大支撑行业,初步形成新型商贸流通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境内拥有普通高校51所,尤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知名国内外。境内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96个。市区内名胜古迹,有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马王堆汉墓、汉代长沙王陵墓群、天心阁古城墙、禹王碑、白沙古井、铜官窑遗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新民学会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及名人墓等。现游者不绝于途。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罗咸辉 廖义刚

执行/张咪 刘韵霞  颜青 文学容  周凯清  熊骁(实习生)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