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塘地名由来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10-25 阅读:262 次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岳塘区境,1949年前属湘潭县东一区、南一区。共和国《湘潭县志》载:新石器时代早期,今湘潭县荆洲乡发现新石器时代老虎坑遗址,花石镇发现龙山时期文化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先民由狩猎、釆集活动,进入畜牧稻作,形成定居。上古属三苗国地。商周之交,属扬越人方国之地。
战国中晚期,岳塘区境,首属楚洞庭郡,次属楚黔中郡。秦首属洞庭郡,次属黔中郡,再属长沙郡;又置湘南县,县治今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现有古城遗址可考。《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载:汉初改长沙县为临湘县,又分临湘县南境置湘南县。清光绪《湘潭县志》谓:以地临湘县(秦为长沙县)之南而得名,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明崇祯《长沙府志》《大清一统志》均载:湘南县,秦置,属长沙郡。今岳塘区境属之。《晋书·地理下》《齐书·州郡志》也有此载。清光绪《湘潭县志》谓:“吴割湘水以西为湘西。湘西由湘南析置,夹涟为境,石谭以上隶属湘南。”
岳塘,作为政区地名,得名较晚。岳,高峻的山。字出说文古本,字形像两座高峰耸于群山之上。《诗·大雅·崧高》《国语·周语下》《史记·周本纪》《史记·五帝本纪》皆释为此义。据先秦文献载:相传尧时分掌四方外事部落首领叫“岳”。后人常把主管外事的岳官与岳官驻地的大山名称统一起来,便名四方大山为“四岳”。周初之后,“四岳”之封,主要在黄河流域,亦涉及江南。
塘,首载于《国语·周语下》:“陂塘汙庳,以钟其美。”可见春秋战国初,就有人工开凿的池塘。西汉初《淮南子·说山训》《后汉书·许杨传》,明代《七国考·楚食货》,皆释为此义。古文中圆的叫池,方的叫塘,俗称池塘。
岳塘地名,难得其解。其得名可能由“鹤塘”方言谐音转名而来。
湘潭市岳塘区乡贤认定:岳塘原名鹤塘,谓双鹤自塘心唳天而得名。原鹤塘广袤数里,为浦江(地名,鹤塘等出水之河流)大塘之一。春夏间,水天一色,碧水、游鱼、鸣鹤构成此地秀丽风光。附近村落至今仍存鹤塘桥头、鹤塘下吴、鹤塘下张、鹤塘山背等老地名。湘潭县造纸厂、县鱼种场落户在此地。后因鹤字笔划较多,浦江人就用谐音“岳”字代替“鹤”字,转称岳塘。
岳塘得名于何时,因史料缺乏,难以稽考。不过,乡贤相传南宋时湘潭县治,从洛口(今湘潭县易俗河镇城塘)迁驻宋家桥西(今湘潭市雨湖区观湘门直街)。不久,湘潭县地方官组织百姓,开挖此塘灌田,因水面广阔,岛上多栖白鹤,故名鹤塘。新中国成立后,以谐音转称岳塘。
《岳塘文史》载:南宋时期,岳家军为平叛江西曹成流寇驻此为百姓深挖水塘,灌溉千亩农田,使百姓农田旱涝保收,地方上将此塘取名为“岳塘”。这一说话于史实无补,于“文”有怀念民族英雄岳飞之情念!但文化若缺历史史实与文献依源,并无多少价值可言。
其一,据《宋史·岳飞传》载:绍兴二年(1132),“贼曹成拥众10余万,由江西历湖湘,据道、贺二州。”“飞至茶陵,奉诏招之,成不从。”之后岳飞追曹成于贺州(今广西贺县)、连州(今广东连县)曹成降,岭表平。岳飞领军屯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绍兴三年,岳飞平定江西流寇。绍兴四年,岳飞“除兼荆南、鄂岳州制置使”,平定襄阳六郡,襄汉平。绍兴五年“飞遂如鼎州”(今湖南常德市),平定杨么义军,杨么投水为牛皋擒斩。岳飞“权知潭州”(今长沙)时,岳家军并未驻潭州湘潭县。
其二,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二年(1132),岳飞也未驻潭州湘潭县。共和国《茶陵县志·古代驻军》,共和国《道县志·军事》,有岳飞追剿曹成驻军茶陵与贺州之载。清同治《祁阳县志》载有岳飞驻兵祁阳,有大营寺题记《永州祁阳县题大营驿壁》(今属祁东县大营市)。共和国《祁东县志·大事记》亦有此载。岳珂(岳飞孙)《金佗粹编·卷十九·家集卷十·公牍下》及《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一·祁阳县》均有载。今衡阳李慧星《宋武穆公忠义碑》有详考。以上事迹当为史实。然而,南宋后湖南地方志、共和国《湘潭县志》,未见岳飞驻兵湘潭县的记载。
其三,岳家军得胜后班师北还,途经今湖南永州的江华、零陵、祁阳等地,地方志无载。仅有“岳飞井”(今永州零陵区菱角塘镇)、“下马渡”(今衡阳市祁阳县下马渡镇)地名故事相传。岳飞驻祁阳县城,相传曾游览一山崖,写有《翠崖》诗(明嘉靖《湖广图志·卷十三·永州诗类》载其诗),这可能为史实;但共和国《祁阳县志》并无考载。
由此可知,所谓岳飞追剿江西流寇曹成,曾驻兵湘潭开凿池塘为百姓引水灌田,故名“岳塘”,实无此事。
下滠司,岳塘区境最古老的地片名,承载着丰富的地名历史文化,得名至少在南宋之前。
其一,秦置长沙郡湘南县,县治有邮驿通长沙郡治长沙县。因秦置湘南县,其县治紧邻涟水、云湖河,后成为南接永衡、北通长、潭要道及物质集散中心。据高荣《秦汉驿制诸问题考述》一文考证:驿自西周历经春秋战国,至秦汉400多年相沿不废。据考汉初长沙国桂阳县(今广东连县)有上驿山“武步驿”。由此推知秦置湘南县时已置驿,可达长沙郡治长沙县。两汉时邮亭遍布城乡(参见:金岩《秦、汉时代的邮驿概况》)。由此推测湘南县治与长沙郡治的邮亭,应是多走水路。但东汉时可能是水陆并进。因陆路邮驿多用快马,更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其二,下滠为古聚落地名。下,方位词。字出甲骨文,字形似有物在“一”之下,多释为低处之义。滠,多指河流名称。《水经注·江水三》载有滠(灄)水;而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颂》释为木筏(竹木排)。下滠,就是港口停泊竹木排的地方。清光绪《湘潭县志图》载有下滠司地名。其时,下摄司所辖的半边街,已初具雏形。清光绪《湘潭县志·驿站图》载:县内有驿路5条,其中即有下滠司(今名下摄司)、新造铺等5铺。地方志载:明初设下滠司巡检司,是湘潭县重要的水陆码头及物质集散地。
其三,南宋初应设有湘潭县下滠司巡检司。一是《旧五代史卷10》《宋史卷一百六十七·巡检司》《明史·卷七五》都有设巡检司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湘潭县可能设置下滠巡检司(简称下滠司)。二是南宋初,湘东已置巡检司。如清《嘉庆一统志》载:攸县“为通江西要路,宋端平三年(1236),设巡检司,谭渊任巡检。”三是湘潭县治由湘江南岸迁驻湘江北岸今雨湖区观湘门直街,设下滠巡检司,强化新县城社会治安,有其必然性。四是湘潭县治搬迁,选择合适的地方、合适的时机及搬迁路线,最为重要。其时,下滠巡检司为县治的搬迁,创造了以上条件。
由以上推定,至少在南宋初湘潭县已设置下滠巡检司。
共和国《湘潭市郊区志》载:明代今岳塘区境属湘潭县。其时岳塘为自然村落地名。今霞城街道办事处各村、社区,均属湘潭县光泽乡十二都可风里之地。清代沿袭明制,但废里设甲。今霞城街道办事处所属村、社区,均属湘谭县十二都八、九、十甲。民国时今霞城街道办事处全境属湘潭县南一区。民国末今岳塘区境属湘潭县易俗河乡所辖。
1949年8月,今岳塘区境属湘潭东一区和南一区。次年1月以湘潭县城关区置为湘潭市。1951年9月,以霞城乡(今岳塘区霞城街道办事处)之霞城、新造、阳塘、葩金、岳塘村部分地置晓塘乡,又以今霞城街道办事处五星、下摄司、联合、岳塘部分地等置山西乡。《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岳塘区》(中)载:1954年置湘潭市下摄司区。l960年更名河东公社,1961年设岳塘人民公社。1961年8月以下摄司区为主体置岳塘区。1962年恢复郊区,辖有岳塘等5个公社。1963年更名为岳塘区,属湘潭市郊区。1980年升岳塘区为县级政区;湘潭市辖湘江、雨湖、岳塘、板塘、郊区。1992年撤销湘潭市五区,板塘区、郊区并入岳塘区,始成现域;另撤湘江、雨湖、郊区部分地置雨湖区,至今未变。
区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湿,湘江于境西流经区境,多池塘小溪。富有农产,多牛角椒、蔬果基地。工业有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制药、纺织、陶瓷,为省内钢铁、机电、纺织工业区。水陆交通便捷。名胜古迹有昭山,为“潇湘八景”之一;有昭山古蹬道。有唐代昭阳古寺。有明万历高峰塔。有清代霞城书院遗址。另有近现代革命遗址萌梓屋场、龙骨坡、将军渡等。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罗咸辉 廖义刚
执行/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岳塘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