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地名由来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11-25 阅读:144 次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韶山境域,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有人类居住。共和国《韶山市志》载:大坪乡新联村雷祖寨,出土磨制石器,说明其时居民已种稻食鱼。夏商属荆蛮之域,实为三苗后裔、祝融部落后裔及扬越人族居之地;周初至春秋中期,为扬越方国部族所居。春秋中期以后,为楚人、扬越人之域。据《史记·吴起列传》《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推断:战国中期后,今韶山境域先属楚洞庭郡,后属黔中郡。秦先属洞庭郡,次属黔中郡;再析黔中郡东南沙乡地置长沙郡,郡治长沙;又置湘南县。今韶山境域属秦长沙郡湘南县,共和国《韶山志》有详载。
韶山何以得名?
韶山得名尚早。清同治《湘乡县志》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凤为之下。”清光绪《湘潭县志》载:韶山因虞舜南巡得名。韶,乐曲。源出《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孔传“韶,舜乐名。”《论语·述而》《礼记·乐记》,皆释为此义。春秋晚期,孔子在齐国还可听到美妙之“韶”乐,传为虞舜为感化民众而作,并非无源之据。山,土石构成突隆的部分。字出甲骨文,字形如三山相并,为象形字。《书·旅獒》《左传·成公五年》皆释为此义。《说文·山部》:“山,有石而高。”王筠句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实际上山由土石构成。
韶山得名于何时?
历有 二说:一说距今4000年前“舜征三苗”时得名;二说商末周初时得名。前者多得学术界认同。
据《史记·五帝本纪》:“(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是为零陵。”这是一种传闻。但不排除舜亲征三苗时,其虞舜族裔或支系象国后裔,也随征南方三苗,途经今湖南韶山,后裔族居于今永州市宁远县、道县一带,极有可能。
其一,2024年9月3日《韶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报道:在一万年以前,韶山附近已有人类栖居。韶山山脉南麓的湘乡市金石、仁厚等地即发掘出了这一时期的石斧、石箭。在湘乡市龙潭乡岱子坪,近几十年也陆续有考古发现,可证明韶山一带至迟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栖居。在韶山西南麓的大坪乡(毛泽东外祖母家所在地),发现了石铲、石斧之类的磨制石器,这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000多年前的韶山之麓已形成村落。“而从出土的文物看,它们既有明显的古苗人和越族文化特征,又有若干中原汉文化的特征。这可以作为‘舜帝巡狩韶山’这个传说的有力诠释。”
其二,舜葬江南九嶷传说、遗迹与出土文物,应是虞舜族裔南迁的确证。一是古文献可证。《后汉书·郡国四》《三齐记》《述异记》《湘中记》《湘州营阳郡记》都有相关记载。这是舜之直裔南迁湖南的文献依据。二是湖南省文物考古发现今永州市辖区内有18处商周遗址,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其中坐果山遗址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一组完整山地居住遗址,共发现柱洞100多个,灰坑(包括火塘)10余个。出土遗物以陶片、石器为主。考古专家认定,这是一处重要新石器末到东周时期先民聚落遗址。袁伟民研究员认为:“随着这些青铜器的出土及反映出商周湖南居民的生活习惯等,都与古代中原地区的情形十分相似。这就证明这些人有可能是北方来的,证明了那个时候文化交流传播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指出这或许与“虞舜南巡故事”有关。三是何强《印证“舜葬九疑”的考古发掘》一文认为:2002年至2005年,湖南文物考古专家,在九疑山瑶族乡九嶷洞村玉绾岩,发现汉、唐建筑遗址。在汉代建筑遗址上,发现一批排列整齐间距一致的椭圆形柱坑,及汉代建筑原始地面。这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虞舜后裔一支或虞舜直系象国族裔,其先祖族居在鲁西、豫东一带,封地当在晋南、豫西,以及豫东与鲁东南交汇之地。“舜征三苗”时,虞舜后裔一支及虞舜直系象国族裔,历经艰辛渡过江汉,越过洞庭,溯湘江而入,其中一支途经今韶山“奏韶乐于此,凤为之下”而得名。后族居此地,形成远近闻名聚落地名。约在春秋中期形成著名的地域地名,被楚文字书写成“韶山”,其高峰则在秦汉时得名“韶峯”,两汉时这一带得名为韶山冲。另一支可能以象国族裔为主体继续南迁,后族居在今永州市宁远县九疑瑶族乡、双牌县江村镇一带,于这些地方建舜庙、象亭纪念虞舜先祖。这是《史记·五帝本纪》中“零陵”得名的历史文化依源。
二说认为:虞舜族商末周初,迁居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道县一带。
其一,曹定云先生指出:按《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100岁时“南巡狩,葬于江南九疑”是不可能的。但其后裔一支葬于此地,遂有“零陵”之说,是可肯定。作者在《湖广地区虞舜传说与虞舜族后裔南迁》一文中引何光岳“象有鼻是在湖南道县的有鼻亭,那是象的后裔迁到那里。”又引杨东晨学者考证:“周武王灭纣前,先攻灭象国,部分象人退居祖先故地鲁(今山东),部分南迁。今河南淅川县南的象山,桐柏县的象河、象河关,湖北荆门市北的象河、湖南岳阳有象山骨、象湖、临湘县西北的象骨山,宁乡县的沩山、沩水,道县有象亭,均与象国余民迁经或有人留居有关。”
其二,舜葬江南九嶷传说及遗迹,也有东汉以后文献可证。《后汉书·郡国四》:“营道南有九疑山。”郭璞《山海经》注曰:“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湘州营阳郡记》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传,舜登九疑。”《营阳郡记》:“县南三里余有舜南巡止宿处,今立庙。”文中“舜登九疑”“舜南巡”,当指舜后裔迁经或迁居此地,立庙祭舜帝。《述异志》:“去湘水岸三十里,有相思宫,望帝台志,为二妃之迹。冷道、临武、桂阳、兰山等处,悉有帝舜之祠。兰山更有舜水、舜乡。县西十五里,与永明西十五里,皆有娥皇、女英之庙。江华太平乡有舜女寺,即接黎城东南十里之庙。”《三齐记》:“在县东南,后人息舜而置庙也。《湘中记》云:‘地有舜之遗风,人民纯朴,故志犹弹五弦之琴,为渔父辞,莫不以为虞舜之居。’”
其三,出土文物不能完全确证。据2012年4月18日永州文物信息网报道: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湖南省及永州市文物考古部门,在潇水上游及湘水上游的一部分永州市辖区内,发现18处商周遗址,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主要有东安县大庙口镇坐果山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零陵区氹底乡望子岗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江华县小圩镇拱门山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其中望子岗遗址,发现早期越人墓地21座。约在商末周初,一支华夏先民南迁于此,与当地越、苗、瑶、壮、侗先民,共创了当地相对独立的部落文化。但不能确证乃是象人所为。
我们认为曹定云、何光岳、杨东晨学者所主张的这一说,虽有东汉古文献等所证,但未见先秦文献所载;虽有出土文物印证,但更缺乏考古文物坚实支撑;而所引证的古地名,未必自古不变。“第二说”较“第一说”,可能更难得到学术界及社会认同。
韶(山)得名后,相传沿袭近3000年未改。秦汉至晋末属湘南县。南齐废湘南县属湘西县。隋初废湘西县属衡山县。唐天宝八年(749)政区调整后始属湘潭县。元、明、清时多属湘潭县七都。民国前期,属西二区七都,末期属清溪、清田乡。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始置韶山乡,属3区,乡治清溪寺。以后区划多变,归属时改。1968年12月,置韶山区(县级),1981年复属湘潭县辖。1984年升为县级区,属湘潭市辖。1990年12月26日,撤区设市,由湘潭市代管。
市境地处湘中丘陵中部,多平岗小岗高岗,冲垅沟连。山岗上多松、杉、竹、茅、杂。气候湿润。农产有稻、茶叶、柑橘、花生等,另有生猪、家禽、蛋类、鱼类等产品。工业有纺织、印刷、电子、电器、建材、水泥、玻璃、酿酒、茶叶加工等厂。有铁、锰、煤、矽砂、石灰石、海泡石等矿产。交通便利。纪念地有毛泽东故居、毛泽东少年时代就读私塾旧址、韶山农民夜校旧址毛氏宗祠、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旧址毛震公祠、毛泽东纪念馆;尤以毛泽东故居、毛泽东纪念馆为中外游客所仰慕。名胜古迹有韶峰、银田寺、滴水洞、清溪寺、杨林庙、黑石寨等。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罗咸辉 廖义刚
执行/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韶山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