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这些著名地名,我们错写了几十年!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12-03 阅读:379 次
来源:
地名在记录大地山川璀璨的同时,也记忆着当地民众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见证着人们繁衍、迁徙、奋斗、图强的历史。然后又由于地名口口相传的特性,谐音异写、谐音误写、谐音通假和谐音雅化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历经3次“海禁”历史的舟山群岛,表现得更为突出。
今天,《教授话地名》陪大家聊聊,
几个著名的谐音误写(异写)地名!
北蝉,曾经是定海区的一个乡级政区,2013年并入白泉镇,遂成为白泉镇的一个地域名称。对于“北蝉”地名的由来,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时曾采集到一个当地流行的说法:以地处舟山岛北岸,其地多蝉得名。
(故北蝉乡人民政府,图源《北蝉乡志》)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编纂的《舟山市定海区地名志》中,这个说法被推翻了:“旧称北墠,据传为古时祭祀奉神之地,因位于区境北部,故名。”其后,2014年出版的《北蝉乡志》也延续了这个说法。那么,这个说法是否可靠,“北墠”又是怎么变成“北蝉”的呢?
经查考历史文献,“北墠”地名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为当时富都乡的83岙之一。此后,明天启《舟山志》、清康熙《定海县志》、光绪《定海厅志》、民国《定海县志》和1907年上海鸿文书局出版的《定海乡土教材》等都有“北墠岙”或“北墠庄”地名记载。
(清光绪《定海厅志·北墠庄图》)
墠,即古代祭祀用的场地。《礼记·祭法》记载先秦时期礼制说:“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其中,“墠”指祭祀的平地,“坛”指祭祀的土台。后来,随着语言文字的变化,“墠”“坛”,都在民间得以应用,并也相互通假使用。由此可见,北蝉,原名“北墠”,因古有祭祀用的场地得名。“北墠”变成“北蝉”,源自于谐音误写,最早出自清晚期翻译的《八省沿海图·浙江舟山北水道》,普遍写成“北蝉”,则大概出现于民国之后。而在舟山方言中,北蝉的这个“蝉”,则与“善”同音。
(《八省沿海图·浙江舟山北水道》局部)
二、南善桥
南善桥是紫微乡的著名桥梁,也是当地的汽车停靠站名。旧时,去紫微一带的旅客多坐公共汽车在“南善桥”站下车,因此在许多定海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但是,南善桥其本名也叫“南墠桥”,以邻近南墠庙得名。其建桥年代不详,但清康熙《定海县志·紫薇岙图》和光绪《定海厅志·紫微庄图》均有桥名记载, 至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1年合石礁、紫微2乡建双桥镇,即以紫微乡有南善桥(南墠桥),石礁乡有吉星桥得名。同“北墠”变为“北蝉”一样,“南墠桥”变为“南善桥”也源自谐音误写。
南墠桥所在的紫微岙,以南宋皇帝赵构曾于此驻跸避难得名。对此,清康熙《定海县志·紫薇岙图说》:“天童浦面颇阔。相传宋高宗航海时舣舟于此。”卷三又载:“紫微尖山……一名宋家尖山。盘纡幽秀,居民所聚。或曰古名紫皮。因宋高宗避金人航海至此,遂更名紫微。”可见,康熙《定海县志·紫薇岙图说》中的“紫薇岙”,也是“紫微”的谐音误写。
有意思的是,旧时的紫微岙有善射的鹿夫,曾于明嘉靖年间参与抗倭,并曾擒获白鹿,由当时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兵务的胡宗宪作为瑞兽进献给嘉靖皇帝。
嵊泗的李柱山客运码头是进出嵊泗县主岛——泗礁山岛的主要通道,很多人进出嵊泗县时,曾对这个奇怪的名字产生过疑问:李柱山是什么意思?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谐音误写地名:李柱山客运码头坐落在连槌山岛,以“连槌山”的方言谐音得名。
(李柱山客运大楼)
连槌山岛,本身也是一个谐音误写的地名,《舟山海域岛礁志》记载:“岛狭长而较坦,宛若一条捣衣槌浮在海面,俗称捣衣槌为‘连槌’,故名。”原来,连槌,就是“练槌”的谐音误写。舟山海域以形似练槌得名的海岛名称有不少,但因为各区域文化上的差异,有谐音误写作“连槌山”“素连槌山”“荤素连槌山”的,也有谐音写作“楝槌山”的。
(嵊泗县连槌山岛)
除此之外,
花鸟山岛由花脑山谐音而来,
大、小五奎山岛由大、小乌龟山谐音而来,
马目山由马墓山谐音而来,
大、小戢山屿由大、小七山谐音而来,
大鱼山岛由(大)宜山谐音而来,
观碶头由鹳屿头谐音而来,
蛇移门由蛇舌门谐音而来,
中街山列岛由中界山谐音而来,
积峙由鲫屿谐音而来,
黄泽山由黄石山谐音而来,
黄官泥岙由王官人岙谐音而来,
浬溪由濂溪谐音而来,
河金鱼山由河鲫鱼山谐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