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晖地名由来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12-19 阅读:27 次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共和国《湖南行政区划大典·第二卷·珠晖区》载: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析酃县南部东北境、烝阳县东境置临烝县。三国(220),析长沙郡东南地置湘东郡、衡阳郡,湘东郡治酃县。晋代酃县并入临烝县,县治亦为湘东郡治(今珠晖区)。南朝陈析临烝县东地置新城县,今珠晖区属之,属湘东郡。
临烝,亦名临承、临蒸。临,察视。字出西周《大盂鼎》铭文,字形似人瞪目俯看水流或物什之状。《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郑玄笺:“临,视也。”汉贾谊《过秦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文·卧部》,皆释为此义。古文本义有察视之意。因眼睛近物,后泛指“靠近”“对着”之义。烝,即烝水、蒸水。烝、蒸古文互通。烝,字出金文《段簋》。《书·尧典》:“烝民乃粒。”《诗· 大雅·生民》:“释之叟叟.烝之浮浮。”皆载“烝”字。此“烝”释为蒸饭时热气之状,皆与烝水流域地貌、气候相合。
临烝之“烝”专指河流蒸水。明《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载:蒸水“谓之蒸者,以水气如蒸也”。据《清泉县志》载:蒸水前汉书作承,后汉书作蒸,唐时写作蒸,“实一字古今异文耳”。蒸水又名草河,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邵东县简家陇乡合兴村活塘冲唣(今毛荷殿乡郑家冲),流经邵东、衡阳、衡南三县,于衡阳市石鼓咀草桥入湘江,河长194公里,流域面积3470平方公里。因临烝县设置时,县域大部及县治临近烝水(蒸水),故名。
新城,县级政区地名。新,字出甲骨文,字形像斧类工具伐木之状。古文中“薪”“新”通假,多指初始刚出现的。《诗·鲁颂·閟宫》:“新庙奕奕。”《论语·公冶长》:“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皆释为此义。城,都邑。城,最早见载于西周金文,本文指城邑四周的墙垣,内谓之城,外谓之郭。城邑,古国时代常指族国、邦国都城。《诗·邺风·静女》:“静女其妹,俟我于城偶。”《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说文·土部》:“城以盛民也。”皆可释为此义。新城,即指刚建好的城垣。
新城地名,最早为宋邑,始载《春秋·文公十四年》。春秋、战国时,秦、楚、韩、赵,也有“新城”军、政地名。西汉初,以咸阳县改名新城县。据《魏书·地形志》等载:北魏之后作为古地名,见载于史籍者有5处。共和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载:隋、唐之后,以“新城”称名者约28处。
南朝陈新城县,治今湖南省耒阳市北。因新筑县城于今耒阳市新市镇,故名新城;也不排除属移借古地名“新城”为县名。共和国《耒阳市志·新市镇》载:“新市,古名新城。南北朝时的南朝陈(557-589)首置新城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撤新城县并入衡山县,隶属衡山郡。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新城县,至七年(624)又废,并入临烝(衡阳),隶属衡州府。”南宋咸淳二年(1266),因县域过大,不便管理,又分东乡为新城县。元因之。明初废入衡阳县。
据共和国《湖南古今地名辞典.衡阳市》《湖南省行政区划大典.衡阳市》《衡阳县志·建置沿革》(1978-2003)等载:隋废湘东郡置衡州,并临蒸、新城、重安三县置衡阳县,隶衡州。唐武德四年(621),改衡山郡为衡州,分衡阳县复新城、临蒸、重安三县隶衡州。七年(624)并新城、重安两县入临蒸。开元二十年(732),临蒸县复名衡阳县,属衡阳郡。湘江之东地域(江东)属之。
五代十国,江东属衡州,为五代十国中的楚国所辖。宋立衡州衡阳郡,江东境域属之。元改衡州衡阳郡为衡州路,仍治衡阳县,江东属衡阳县。至元二年(1336),析衡阳东乡为新城县,江东属新城县。明洪武三年(1370),改衡州路为衡州府,治新城县。洪武十年(1377),并新城县入衡阳县,仍属衡州府。清置衡州府,治衡阳县,江东属衡阳县。民国之后,政区频整,境域剖分,归属随政区调整而随属。
江东何以得名?
江,泛指大河流,古人称长江为江。《书·禹贡》《老子·三十二章》《说文》《水经注》皆指长江为江。此处“江”实指湘江。东,方位词,多指太阳出来的方向为东。《书·禹贡》《诗经·召南·小星》,皆释为此义。江东,在湘江的东向之意,或言在湘江东岸。地方志载:清代已置江东镇, 属衡阳县。1993年《湖南古今地名辞典·衡阳市江东区》:“衡阳市辖区,在衡阳市区东部湘江东岸,与城南、城北二区隔江相望,有桥相连。”民国25年(1936)地域内因粤汉铁路通车后,渐兴小工业。民国31年(1942)置衡阳市后为市辖第五、八区,后改置江东区,以清代江东古地名为名。
1949年8月,撤销衡阳市并入衡阳县,第五区改为江东镇,属衡阳县。10月,复设衡阳市,江东复为第五区。1951年9月,第五区调整为第三区。1955年5月,第三区改称江东区。1960年,改称衡阳市江东区人民公社。1961年,复置江东区。1968年9月,成立江东区革命委员会。2001年4月,撤销江东区,设立珠晖区。
珠晖,何以得名?珠,古文中指珍珠,蛤蚌壳内由分泌物结成的有光泽小圆体。《尚书·禹贡》《庄子·秋水》、庾信《周兖州刺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皆释为此义。晖,古今文中多指阳光、光明。《庄子·天下》《战国策·赵策四》,皆释为珍珠般光亮之意。
珠晖区,因有古迹珠晖塔而得名。据《珠晖区十大旅游景点》云:珠晖塔为雁城三塔之一,位于茶山坳镇藕塘村,雄踞湘江东岸拜亭山上。为清代邑人安徽巡抚王之春倡建,耗白银6万两,历时13载,于光绪丁酉年(1897)建成。塔高10丈5尺,砖石结构,七层八楼,石阶旋梯。正门西南向上方汉白玉横额,镌刻着斗大楷书“珠晖塔”三字。两边有汉白玉雕刻楷书对联:“高峙船山远绵学脉,流回耒水广助文澜。”塔基四周刻有飞禽走兽图,塔内拱门嵌有石刻碑文。塔何以名之?因地势之高,晨迎朝晖,晚披彩霞,璀璨夺目,如珠玉生辉,故名。登塔可南望雁城,北眺衡岳,风光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珠晖区境有古邑酃昜。1987年湖北省荆门(今荆州)市包山二号战国《包山楚简》载“酃昜”地名。有学者考证:因位于今湖南衡阳酃湖之北,故名酃昜(阳)。首为楚驻军邑,战国中末之交为县邑。因《包山楚简》墓主为男性,名邵佗,官居左尹,为大夫级身份。据地下文化考古推断:酃湖附近,亦当为酃昜县治。战国中晚期楚国于今衡阳置庞、酃昜两县后,属苍梧郡或洞庭郡。借以扼制沿湘、耒两水进入五岭腹地,并确保五岭之北的安全,同时亦为经略五岭之南作准备。其战略地位,不亚于江南重镇长沙,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今考汉酃县故治,位于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胜利村西耒水河畔。这可能就是秦汉时酃县政区地名的由来。
境内酃湖町(平原)为衡阳发源地。境内地势顺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湘江流经西部边境,耒水自西南向西北汇入湘江。河流交错。交通便捷。工业有探矿机械、有色冶金机械、汽车修造、柴油机、运输机械、仪表机床、肉类加工等,为密集型工业区。近代毛泽东、夏明翰曾于此指导湖南学联工作。纪念地有湖南学生联合会旧址等。古迹有春秋战国古墓郡、汉酃县古城遗址、天子坟、衡州窑址、湖东寺遗址、珠晖塔等。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罗咸辉 廖义刚
执行/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珠晖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