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街,远在5000年前已形成聚落,曾出过名门望族——“协成里王氏”!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4-12-30 阅读:824 次
来源:
夏志刚 王建富
十字路街
坐落白泉岭下,是旧时人们对白泉老镇区的称呼,西起虞家义火祠老殿,东至协成里和田中央,南起积善庵,北至翁家桥,因当时镇区有横直街呈十字形交叉而得名。其中,东北-西南走向的老街俗称为横街,西北-东南走向的老街俗称为直街,现分别称为十字路和十字北路。
旧时的十字路横街又自西向东分别称为上街、中街、下街三个部分,上街与中街以直街为界;中街与下街以德行弄为界。
白泉十字路遗址出土的石纺轮和鸟形盏。
(图由市博物馆提供)
十字路老镇区的形成源远流长。1975年十字路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文物证明,远在5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十字路区域已经形成原始的聚落。在海岛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的宋代,十字路因其贯通南北和水陆交汇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发展成为附近区域的商贸中心,作为当时商贸中心标志的“白泉坊”买扑酒坊就是当时与翁山坊、大芦坊、翁浦坊、岑江坊和小砂坊齐名的舟山岛六大包税酒坊之一,月纳税银三百一十贯六百三十二文。
十字路街旧时的繁华富庶程度可以从地名演变中窥得一二
据宋元时期的地方志记载,白泉因白泉湖而得名。白泉湖之名最早出现于元《大德昌国州图志》:“白泉湖,在州东北。旧周广三十里。潴水灌田,源泉沕涌,值旱则桔槔辐辏。”而据宋《宝庆昌国县志》和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记载,白泉湖旧名富都湖和万金湖,“周回三十里,溉田二百顷。”也就是说,白泉湖以其丰沛的湖水养育了周围的田地,造就了一方的富庶,形成了东乡片的中心,因此被称为万金湖或富都湖,而当时的舟山岛附近区域因此也被称为昌国县富都乡。
由古老万金湖遗存的万金湖井
自明代以后,明清朝廷实行了三次,延续数百年的海禁政策,造成白泉十字路经济社会发展大倒退,百业凋零,田园荒废、家庭离散。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群岛再次展复以后,十字路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繁华,形成了十字交叉的街巷格局。其中,“十字路头”的地名第一次出现在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定海县志》“白泉岙图”之中。
十字路的街区格局成型于清朝中后期,当时以十字路口为中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商号。其中,“同昌”南货店开办于道光六年(1826),为时任江西大庾知县的王修允动员同族王修敬回乡盘下原为王氏祠产的小南货店后开设;“泰昌糕饼”店为后岙章家创办于嘉庆年间,曾远销岱山、嵊泗和宁波、上海等地;下街“德行弄”旁的“协成酒坊”,为王修敬后代王昌棣于道光二十五年开办;虞家义火祠老殿旁的“源春和油坊”,开办于清咸丰初年(1851);“同寿堂中药铺”由颜继熙等人合伙创办。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版的《定海乡土教材》记载:“白泉庄,土广流长,夙称沃壤。南为十字路街,市廛错杂,贸易颇盛……以殷富闻。遇歉岁,邻庄之乞籴者,络绎于途。”
十字路下街
民国时期的十字路街市贸易兴旺,有粮油加工、南北杂货、食品糕饼、烟酒糖果、印染纺织、棉布百货、中西药铺、咸鲜水产、猪肉蛋禽等商铺。民国初年,上海茶商徐启亮来十字路收购散茶叶,用百名挑夫把茶叶挑到老碶头埠,用帆船运至上海。民国中期“泰昌糕饼”店老板章秀善办“长源饭店”兼营客栈,招待过众多的上层名流和外地来往客商。1933年后岙蒋印海的叔父在下街开办弹花店,翁绪彩等人先后在上街和中街开办“穗裕”“锦泰”“锦恒”“女子”和“源泰”五家布店,布店中间隔有何志扬香烛店、穗丰南货店、舒坤和杂货店。白泉的繁华也吸引了宁波穿山人吴晏滑的眼光,他从上海购入成套设备,在上街辛家大屋开办了第一家机械碾米厂——“华鑫”碾米厂。据统计,1948年,白泉十字路有南货杂货铺8家、中药店5家、布店5家、油坊2家、碾米厂1家、客栈2家、五匠坊6家。当地老人回忆:“若是在最热闹的时候,想在十字路开家店是非常难的,根本挤不进。”“碰着崇圣宫东乡六庄赛会、三六九小猪墟市、皋泄晚稻杨梅上市、四月半大水头等,各色各样人马挤满街头,人想往前动一动也难。”
定海的大门于1840年被英国侵略军打开之后。法国天主传教士顾方济(Franceis Xavier),也作顾芳济)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来到定海传教,并在紫微狭门建造天主教堂。其间,爱吃火鸡的他从法国带进数十只火鸡种鸡在紫微养殖。受此影响,定海紫微和白泉等地部分新潮的农民陆续养起了火鸡。其中,皋泄人叶世理利用当地资源于1928年饲养火鸡500余羽。在他示范下,皋泄、白泉、洞岙、马岙及芦蒲6乡饲养户有3000余户,饲养火鸡达万余羽,白泉十字路东面的白泉老碶头因此成为运销火鸡的集散地。《中国实业志·浙江卷》记载:“定海出口的大宗商品火鸡,额足百万元番银,皋泄商人叶世理与定海、宁波旅沪同乡会联运,年量达3万羽,以白泉为收购点,用帆船从老碶头商埠装船,运至上海十六铺,转销欧美市场。”
十字路上街的八字墙门
十字路街里还有百年历史的王氏民居、辛氏民居和……
旧时十字路的路面都由凝灰岩石板铺成,街面房以二层木结构商铺或三合院式房屋为主,大多建于清末。街面原有店面百余间,两侧后排民居则以平房为主体,约两百余间,主要大宅有王氏民居、辛氏民居和“万全”“万和”民居。其中,王氏民居坐落在协成里一弄,已有200年历史,有正院、前院、右跨院三个院落和两重台门,总占地面积约1623平方米。其中,最外一重门上部为砖砌仿木构,檐檩下塑画卷形匾额,浮雕四幅人物故事,中为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两重台门之间设七级垂带踏跺;辛氏民居坐落十字路11号,约建于清末,最初由辛氏两兄弟共同建造,占地面积981平方米,由外墙连接正屋、罩房、门房与两侧厢房构成前后两进院落。其中,台门呈三角形,形制特殊,极为少见。
十字路上街的辛宅
十字路上街的辛宅的墙门
协成里王家民居为田舍王的分支,系王昌棣、王行宰父子俩陆续建造而成。因王昌棣又名王协成,创办了协成酒厂,年产黄酒千缸,王氏住宅也因此被称为“协成里”。
王氏约于明嘉靖年间自山东迁居舟山城,后又迁居白泉。顺治十三年(1656),清政府以“舟山不可守”为由,再次强迁海岛居民入内地。王氏祖先颠沛流离寄居杭州,后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回白泉故乡创业,以染坊发家,转而购置良田一千五百亩从事农业,渐成一大家族,以宅屋名形成“田舍王”自然村。后来,田舍王老宅人口爆满,逐渐向田中央、协成里,后田畈、新屋里等处扩建,所建房屋规模宏大而精良,成为定海农村的显族,城中富户也难望其项背。乾隆二十四年(1759),王氏兄弟分家析产,王圣木让出二十亩作为义田,供宗族祭祀和慈善救助等费用。乾隆二十五年(1760),定海县知事庄纶渭作《义田序》予以称赞。嘉庆十九年(1814),定海县知事沈泰为王家重新鉴定义田条规,又撰写了《义田序》,勉励王氏子孙“共承先志,毋坠家声”。嘉庆初年王时亮慷慨捐出自己的良田设为“贤田”,专项救助好学上进的王氏子弟,兴起了读书热潮,受到曾任浙江督学的礼部尚书汪廷珍和定海县知事王丕显的赞赏,先后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和道光十六年(1836)撰写了《贤田序》,称设贤田是“效法文正公遗意扩而充之”。此后,季龙房派第四世孙王修允于道光五年(1825)以顺天举人大挑一等身份,得授江西大庾知县,白泉王氏从此成为著名的耕读人家。其中,列入县志的名人有武生王时亮、举人王修允、武举人王荣榛和光绪六年(1880)恩贡王昌科。
协成里王家墙门
协成里王家的院落
协成里王家的二重台门及七级垂带踏跺
协成里是定海农村最早用上电灯的人家。1920年,旅沪商人乐葆庭、朱葆三等合资创办定海电灯公司,聘请马祖康任经理。马祖康系协成里王家女婿,他以公带私,将电线杆经皋泄竖到白泉协成里。侵华日军占领舟山期间,协成里王家的王春水投敌任白泉区自治会长,协成里成为各派人物及三教九流穿梭般进出的场所。舟山解放以后,协成里驻曾扎过解放军卫生队。
十字路中街和下街的交界处有德行弄。民间传说,民国年间,“协成”和“万全”两老字号的主人曾因弄内的地界发生过争议。后来,因“协成”号主人顾念乡民利益,拆屋让柱,后退三尺而告终。德行弄南端为当地著名的万金湖井,“协成”主人的积德行善之举,方便了邻里的取水,赢得了赞誉,因此此弄被称为“德行弄”。
协成里王家的门窗
岁月流逝,
现在的白泉镇已经是省级中心镇,
其中心区域已经远离十字路不断地向东扩展,
十字路昔日的繁华也随着历史变迁而远去,
只留下清澈的万金湖井
古朴的街市石板路,
默默地记忆着曾经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