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名市“平倭街”!猜猜看在舟山哪里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2-07 阅读:247 次
来源:舟山民政
夏志刚 王建富
平倭街,现分沥港街和平倭路,是金塘镇沥平社区的一条“丫”形老街,全长650米,宽约2-5米,分直街、横街或上街、下街。
沥港,宋称冽港,元称烈港,因水流湍急而得名。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浙直副总兵卢镗率兵在此擒斩倭酋辛五郎,烈港改名为平倭港。清末以后,平倭港改称为沥港,平倭街的大部分路段因此也更名为沥港街。
沥港所在的金塘岛在宋初原属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吴越国海外贸易航线的节点。北宋熙宁五年(1072)春,日本京都岩仓大云寺主成寻来华参天台山和五台山,曾在沥港泊舟一晚,写下了“见烈港山、金塘乡,有人家”的记载。北宋元丰元年(1078),金塘乡改隶于昌国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八月,宋朝廷在冽港设兵寨,配弓兵200余人,冽港从此成为防卫海上丝路安全的军事重地。南宋绍兴元年(1131),朝廷集中台州、温州、明州、越州民商船屯泊于三姑山、岱山、岑江和冽港4处,并设烽燧26铺。其中,海上烽燧第一铺即设于冽港。绍兴五年(1135),三姑都巡检寨在冽港增设子寨,后又将三姑都巡检寨移驻冽港。元皇庆元年(1312),烈港成为直航天津大沽的漕粮海运港,分担福建和浙东区域的漕运任务。据朱清《大元海运记》记载,烈港一年开洋漕粮海船有147艘。
俯瞰沥港 姚峰摄
航运业的发展促成了沥港商贸中心的形成。据南宋宝庆《四明志·昌国县志》记载,当时的朝廷在当地设置了“金塘坊”买扑酒坊和金塘坊沥港店,是舟山群岛十五个酒坊中唯一设有分店的离岛酒坊,成为昌国县税收的重要来源。航运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兴起。元至顺元年(1324),负责运送浙江漕粮的627艘船只中,有34艘为沥港打造。成千上万水手和商人的到来,使沥港成为昌国海西的商埠。
“碧海茫茫,翁洲点滴如蝌蚪。鱼龙斗,白浪连天吼。举目烟云,不见河山旧。今何有?平倭关口,黄叶纷纷走。”这首明代的《题平倭关口》诗,生动地诠释了沥港的发展与变迁。明洪武十九年(1386)海禁以后,包括沥港在内的金塘岛居民均被强迁入内地,繁华的沥港因此废圮,数度成为倭寇和海盗的巢穴。嘉靖二十七年(1548)四月,浙江巡抚朱纨攻破六横双屿港后,汪直海盗集团部分成员和倭寇逃至沥港继续开展走私贸易和抢掠骚扰活动。
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参将俞大猷率部偷袭盘踞烈港的倭寇和海盗,将倭寇赶出,汪直也因此逃往日本平户。这一仗,俞大猷及军士侯得、叶七等英勇杀敌,成为金塘人民永远纪念的名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六月,徐海海盗集团纠集日本萨摩岛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八月,徐海的部下辛五郎受总督胡宗宪之邀到达金塘,浙直副总兵卢镗以饯行的名义诱俘了辛五郎,斩杀倭寇83人。卢镗之子卢相率兵追杀余众,又在马墓附近的福山洋,击沉倭船数十艘,擒斩300余人,取得沥港平倭大捷。九月,浙江海道副使王询、浙江总兵俞大猷率明军攻击逃往金塘岛上的辛五郎余部,俘斩500余人,剩余倭寇逃往了舟山本岛的鳌头浦、章家庙、田螺峙附近一带安营扎寨。
事后,定海知县何愈在沥港立“平倭港”碑记其事,并将沥港改名为“平倭港”。
矗立在沥港街头的平倭港碑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展复之后,沥港因周围海域的丰富渔业资源吸引浙东沿海渔民上岛定居,重现生机。北面的灰鳖洋盛产鮸鱼和毛鲿鱼,吸引了宁波、台州、绍兴等地的渔民云集沥港,就近出海追捕。“夏至杨梅脑头红,金塘洋面小洋生;三水洋生回家转,沥港结伙鮸鱼船”渔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盛况。清嘉庆年间,金塘渔民向镇海澥浦人学习流网生产技术后,发展出俗称“金塘大流网”的小眼子流网和浙江优良船型之一的金塘大流网船。至清末,金塘一岛有大流网船160多艘。1933年费鸿年著《中外渔业概观》说:“流网作业以金塘渔民技术最好,他们远到青岛外海捕鱼”。
渔业的繁荣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沥港也因此日渐成为金塘岛的重镇,商贸活动更趋集中。民国《定海县志》记:外有太平山之屏蔽,渔舟多避风于是,故贸易漫盛,蔚成市津。
沥港街商铺的木雕
沥港街上有史可考的最早商铺是同治年间施尔舜在沥港下街开设的“施福寿堂”中药店,其他还有专门为渔民定期用栲胶汁烤煮或猪牛羊血浸染渔网的“栲网铺”,以及铁、木、泥水、缝纫、网绳、造船等配套作坊。光绪二十四年(1898),沥港渔帮的自治组织 “兴安公所”在上街设立,并于下街设立了水产品交易场所。
1914年,沥港首开至镇海、宁波、定海的每日轮船航班,1916年6月,宁波三北轮埠公司姚北轮(原名仁和轮)开通宁波经镇海、穿山、定海、沥港至龙山航线。客运人流加速了沥港的商贸发展,阿表“胜利客栈”和钟文瑞、孙云才个体客栈先后开张,“新礼和”商店增设邮政信柜,定海警察署也来设了西乡派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以大鹏山渔民为代表的金塘近百艘流网船弃渔经商,从事长途运输,航驶于沪、甬、定至大连、山东半岛等解放区,北运棉花、油墨、纸张、汽油、西药、栲胶和武器等货物,南运黄金、白银及北方土特产。大量运输船让沥港的商贸迎来了又一高峰,人力车修理店铺、书场、照相店、短波无线电台、猪业商职公所等相继出现。1947年天台籍医师袁劼夫自宁波迁来沥港行医,在“雅聚楼”开设“民生医院”,隔年有国民党上尉军医楼君杰离队留居沥港开设西医诊所。《金塘志》载,民国时街区住宅有1.7万平方米,八成是平民住宅,多乱石、碎砖砌墙,木架平屋;地主、富商住宅居一成,砖木结构,多一进一厢;沿街商铺多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楼上居室,底面开店。
沥港街一角
旧时沥港街上最豪华的民宅当属沈宅,有二层四方形楼房48间,四周回廊贯通,俗称“走马楼”。现存的最古老建筑属沥港下街17号商铺,建于清末,占地面积208平方米,现存一进两层砖木结构的正楼,下商上居,面阔六间,六柱六檩进深,穿斗式梁架,现已列入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民国年间建造的陈家弄8号和平倭路17号,占地面积分别为61平方米和146平方米,都是保存较好两层楼房,已列入近现代史迹类不可移动文物。
沥港街老宅墙门
沥港平倭街17号老宅
解放后,沥港街东西两侧兴建起修船、机械、冷冻、家具、服装、建材等工厂企业,街区范围逐渐扩大,并开始形成工业新区。后又在东面沿宫后山、观前山开辟了住宅区和文化教育区,街区面积扩到沥港村、平倭村、观前村和外小岙村部分居民区,东至宫后山、南至沥港船厂、西至港口、北至天打岩、礁安岭下,工业与居民区混杂,17条道路形成的街区交通网络拥堵交汇在“平倭港”碑前。
大桥通车前夕的沥港车客渡码头 姚峰摄
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运行,五座主桥中最长的金塘大桥,从沥港的港欣街上空越过,在沥平社区里岙村小岭墩山头登陆。2011年1月8日,连接宁波镇海与沥港的唯一客滚航线,因车客流量锐减而告别客运市场。沥港码头作为整个街区的源头,现在只剩商船和渔船,不远处大鹏山岛上杨希栋和其子杨圣波在清末建设的太平山灯塔,还在用闪耀的灯光指引着来往于宁波舟山港的商船。2022年,横跨沥港港,桥长1595米(含接线公路全长2.2千米)的金鹏跨海大桥开工,拟于2025年基本建成。此桥建成后,对构筑大鹏岛对外疏运快速通道,加快大鹏岛和金塘岛北部围垦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在全市大力实施“985”行动的新时期,旧时的“海西名市”“平倭之港”即将迎来海洋经济腾飞的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