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第 8107189 位访问者
;
当前位置:首页> 地名文化> 地名趣谈

已被忘却的这条老街,曾是远近闻名的商贸一条街!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2-25 阅读:164 次

来源:舟山民政

孙和军 王建富


大沙老街位于小沙镇大沙社区,因曾是原大沙岙(大沙乡)的中心集市而得名。街呈南北走向,长约500米,分上街和下街,以文明桥为界,北部称为上街,南部称为下街。


大沙地处舟山岛西北部,旧时称为“邑之极西”,三面屏山,北濒长白之港,虽地处偏远,却因宋代即建有塘碶,围海造田,捍卤蓄淡而“地饶物阜”,渔农盐等诸业兴旺,富庶一方。明代海禁之后,居民多迁内地,倭寇常有骚扰,虽明朝廷在峙岙设有烽堠,也难挽衰败的颓势,至清康熙年间已海塘坍塌,村庄废弃,咸潮倒灌,田地退化,“厥土黃壤,厥田下下,山惟茶荈,涂惟蜃蛤,居民藉以谋生。”


图片6.png

图片图:大沙老街一角


图片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展复舟山之后,重返家乡或新来大沙垦殖的大沙先民,一边筑塘修桥、生产自救,一边寻找堪舆专家,勘地造庙,整治水利,让贫瘠的大沙迅速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成为海岛的一个粮仓。其间,大沙先民根据堪舆家的建议,分别在东岙、南岙、西岙、峙岙等地建造了东震庙、东震桥、南离庙、南离桥,西兑庙、西兑桥,天皇庙、陷塘,以及东巽桥等与八卦易学有关建筑物,希冀以传统堪舆学来破解土地退化、民不聊生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在三官堂附近的中心区域,建造了纪念北宋年间迁居昌国的徽猷阁直学士蒋猷的蒋学士庙(现称蒋公庙),希望以蒋猷勤政为民,修塘建碶的事迹,激发官吏和民众兴修水利的信心。


图片7.png

图:大沙老街一角


经过数年的努力,当时的大沙岙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更是以农为本,以文化人,以贸兴市,成为一个渔樵耕读,其乐融融的世外桃源。


大沙老街沿发源于鹅鼻岭山和麦水岭山的大沙溪西岸而建。这两股溪流分别从东南和西南两个方面流淌而来,在大沙街以南区域汇合后,自南向北流出南岙,最后汇入长白港。从源头而出至大沙老街,溪坑上依次建有岙里厢甩龙桥、大桥、外甩龙桥、日桥、洞桥、方家桥、永年桥、民众桥、万年桥、文明桥和太平桥,支流上还有东溪坑桥、方家双眼井桥等,均以长石板或长石条构建。其中,日桥、洞桥等桥梁在清康熙年间即已出现。文明桥是上街和下街的分界桥,原为木桥,为方便方家人出入老街而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建为石板、石条桥。


图片11.png

图:古文明桥上的桥铭


“文明”的含义,古今不尽相同。古代汉语中,文明有文采光明、文德辉耀、文治教化的涵义。《易·乾卦·文言》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曰:“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图片8.png

图:大沙方家宗祠的贞节匾


从大沙老街出文明桥,溯溪流而上的方家人,秉承着“以文化人”的理念,在群山环抱的方家,造就了“六桂堂”方氏的地域文化。大沙方家的先祖为镇海三北方家河头(现为慈溪市龙山镇河头村)的“秀”字辈人氏,于清康熙年间迁入大沙。初来时,方氏一族八人,走到大沙鹅鼻岭山脚下时,见此地背靠大山,树木葱郁,有水从山上顺流而下,就定居下来了。方氏祖堂的堂号为六桂堂,现已列为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至今保存着四幅方氏先祖画像和“钦旌”“登科”两块匾额。其中,“登科”一匾为兵部侍郎浙江提督王无党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考中第五十二名举人的方煜所题。


图片9.png

图片图:大宗祠的“登科”匾


大沙老街所在的曙光村,是定海方氏分布最早最多的村落。旧时的大沙老街是大沙岙的集市中心和政治中心,在1920年测绘的1:5万地形图中已注为“大沙镇”。镇者,即较大的集市也。在这套我国用现代技术自行测绘的第一批1:5万地形图中,被称为镇的舟山群岛地名仅岑港镇、沥港镇、高亭镇、虹桥镇(即龙潭街)、大沙镇、高亭镇、石桥镇等,大沙老街其时的繁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旧时的大沙老街,是远近闻名的商贸一条街。因为价廉物美,吸引了大鱼山、长白、峙中、马目等悬水小岛和附近的烟墩、毛峙等地商贩来这里批发、采购,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有泰生、永兴、蔡德丰、徐大兴、方德兴等多家南货店,滕瑞丰、方彩庄两家染店,百龄堂、仁德堂、卫生堂三家药店,方春兴等三家布店,以及源昌糕饼作坊,方裕泰副食作坊,两家银楼,两家剃头店等大小商铺。其中,永兴南货店同时经营猪肉生意。据说,当时大沙老街的货物多直接源自定海城,用船运至碇次短礁头,翻越茶岭运到大沙。自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舟山以后,大沙老街日渐萧条,一些作坊陆续撤走。


图片10.png

图片图:大沙社区管委会


2001年7月,大沙乡与小沙镇合并成立新的小沙镇,大沙老街从此人去屋空,寂寥落寞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