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玛纳斯县建成新疆第一个地名公园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2-26 阅读:106 次
来源:中国地名
杨仲年 李学斌
新年伊始,传来好消息,新疆玛纳斯县建成全疆第一个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公园位于葡萄酒公园南侧凤舞广场,占地面积1005亩,其中水域面积300亩,绿化及露天演艺广场面积705亩。公园主雕塑为一座展翅高飞的金凤凰,体现玛纳斯县“天山金凤凰、碧玉玛纳斯”的形象定位,分五大展区对玛纳斯县地名文化进行展示。核心以“玛河文化”“凤凰文化”“碧玉文化”三大文化,以及“中国碧玉之都”“中国葡萄酒之都”“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四张名片”为基础,融入12个乡镇(场)地名文化,通过“地名玛纳斯”“人文玛纳斯”“史话玛纳斯”“文旅玛纳斯”“民俗玛纳斯”5个版块,32块展板,76篇文章,将县域内众多山川名、河流名、古建筑名、乡镇名等韵味深厚的地名,图文并茂地向社会公众展现。
一方水土孕育一个地名,一个地名承载一方文化。玛纳斯县历史文化悠久,地名文化荟萃,县域内众多地名都依附着风趣独特、韵味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含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对于提升玛纳斯县的形象定位具有特殊的作用。玛纳斯地名文化主题公园2024年年初启动建设,由福建省民政厅及福建援疆三明市分指挥部、莆田市分指挥部援建,在玛纳斯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关心下,得到县宣传部及史志办、住建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由民政局具体组织实施,2024年年底建成开放。地名文化主题公园的建成,不仅提升了葡萄酒公园的整体价值,使玛纳斯县拥有了区域特征鲜明的标志性公共设施,也进一步体现了玛纳斯这座新疆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名文化、地名渊源、地名沿革、地名变迁,使优美的景观公园增加了文化气息,成为居民活动休憩的重要场所,提升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核心竞争力。
地名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的媒介和工具,玛纳斯地名公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玛纳斯地名公园核心以腾飞的巨型金凤凰为标志,主题为“天山金凤凰,碧玉玛纳斯”,以地名的方式,确定了玛纳斯的对外形象定位。玛纳斯地名公园以玛纳斯葡萄酒公园现有硬件设施为依托,历史依据为新疆建省后,1895年首次编纂的新疆官方志书《新疆四道志》,该官方志书记载,绥来县(玛纳斯县)占据了八卦中的“乾卦”和“兑卦”,此两卦一为天卦,一为水卦,属阳金和阴金,因此绥来城从清代以来就被称为“金玉之城”“金玉之乡”。挖掘其背后的地名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疆特殊的人文环境下,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绥来县“一城占两卦”是绝无仅有的,按照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按照官方志书对绥来县的定位,玛纳斯地名公园大门,按照坐北朝南方位布局,在中轴线两侧共分为《地名玛纳斯》《人文玛纳斯》《史话玛纳斯》《文旅玛纳斯》《民俗玛纳斯》五大展区32块展板。展板所列每一个地名,从语言称谓到文字书写,从每一个地名的约定俗成到标准化、法定化,再到建设地名公园,通过地名展板的方式呈现了玛纳斯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地名信息是社会基础信息,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管理都需要提供完整、准确、便捷、规范的地名信息服务,玛纳斯县的每一个乡镇、村组、街道、建筑、山川、河流、道路、景区地名,都是玛纳斯县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玛纳斯的每一个地名,都承载着玛纳斯的发展变迁,体现着玛纳斯的风土人情,是玛纳斯历史的生动诉说,是玛纳斯文化的深度记忆。比如绥来县这个地名,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县名,这个地名一共延续使用了177年,其中清朝用了134年,民国用了38年,新中国用了5年。从清朝中期到民国,再到人民民主政权诞生,“绥来”这个全县老百姓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终于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1954年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玛纳斯县恢复了这个使用了几个世纪的地名,“绥来县”从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在建设玛纳斯县地名公园的过程中,出于对历史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地名普查和地名公园建设中,始终坚持以稳定地名为主,以可变地名为辅,始终把握“准确考据,尊重史实,广征博引,兼收并蓄”的原则,深入调研,多方求证,钩沉发微,去伪存真,力求从自然、历史、人文着眼,将玛纳斯县地名生成的前后脉络打通。从上古时期、春秋战国、两汉、唐、宋、元、明、清、民国传承下来有据可查的地名进行整理,全方位地展现玛纳斯县各个乡镇、村组、河流、山川源远流长的地名演变历史,反映地名概况与丰富意涵。对于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名一一考据,挖掘玛纳斯地名独有的文化特色,解读玛纳斯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发展,让游客游览玛纳斯地名公园时,在品味地名历史文化的同时,对玛纳斯的自然风貌及社会发展脉络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地名是一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玛纳斯地名公园,从一块块地名展板、一个个地名故事、一幅幅地名图片,无不诉说着世事的悲欢离合,反映着文化的丰歉消长,寓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褒扬。对一些不确定的地名,通过重新注释,进行必要的纠偏救失,做出合理的阐发解读以正视听。玛纳斯地名公园,就是在这种前提下,根据现实需要,顺应当前形势建设的,是玛纳斯县历史文化挖掘的成果,也是民政部门办理的一件民生实事。
地名是一个地方乡情乡愁的物质承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珍爱乡愁,寻找乡愁,留住乡愁”,而玛纳斯人的乡愁,同样融化在这一个个地名中。比如带有“张”、“王”、“杨”、“焦”、“吕”等姓氏字眼的地名,所述大多为该姓氏的始迁地和发祥地,从古代沿用至今;头工、二工、上二工、上三工、兰州湾镇、广东地乡等地名,就是从古到今兵屯、民屯、犯屯的印记;兵户村、东兵户村、西兵户村是清代退役绿营兵的印记,而前哨村、左哨村等明显就是先锋部队的驻地;头道马场、二道马场、三道马场和马场户是专门饲养军马的地方,南园村、北园村当然就是城郊种植瓜菜果园的后勤保障基地。玛纳斯的每一个地名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世代代的玛纳斯人就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薪火相传。这些口口相传的地名,牵动着万千游子的思乡愁肠,不论你来自何方,不论你走到何处,玛纳斯的每一个地名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只要你有一段玛纳斯情结,玛纳斯的地名都是一个让你牵肠挂肚的向往。
地名是一个地方精神风貌的形象投射。玛纳斯县域自古人文蔚起,史不绝书,“民风刚毅”,而又“文风素著”,多元文化特征显明昭著。玛纳斯的诸多地名,都以历史事件或族姓、人物命名,比如玛纳斯兴体路,就是以叱咤北疆的民团英雄赵兴体的名字命名的道路;绥来公园、康吉花园小区、靖远楼、八大会馆等地名,则是历史上就有的地名,乾隆皇帝给玛纳斯御赐县名绥来县,绥来城是由康吉城、绥宁城、靖远城三城连起来的古城,这些地名都沿用到了今天。乐土驿镇的地名则是拜林则徐所赐,是林则徐日记《荷戈纪程》中体现的地名。古往今来,有多少迁客骚人,征夫商贾,怀着复杂的心情,路过玛纳斯,又有多少志士仁人,神州赤子,在此开拓定居。他们留下心灵的印记,留下坚实的足迹。虽经历史的风吹雨打,岁月的磨砺,依然新鲜可鉴。自古以来在玛纳斯县留下诗词歌赋,且有文字记载的有28位历史名人,他们从不同侧面讴歌赞美了丰润富饶的玛纳斯,为玛纳斯留下的文学作品里包含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玛纳斯众多有历史印记的地名,是我们每一个玛纳斯人引以为自傲的珍贵历史文化,也是地名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了玛纳斯独特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内涵,闪耀着祖辈勤劳与智慧的光芒。
玛纳斯地名公园展板选录地名,是《玛纳斯地名志》中精选的一批有代表性的地名,其他地名资料可以在地名志中查阅参考。每个地名包括标准名称、罗马字母拼写和概述三个部分,地名公园选用的地名,虽然没有地名志的翔实丰满,侧重于地名的考证,交待了标准名称的来历、含意外,还将历代曾用名、别名及其演变交待清楚,但地名公园选用的地名,也是包罗万象、覆盖广泛,在有限的版面上,体现了玛纳斯县“三大文化”“四张名片”相关的地名。地名公园所收录地名,都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也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古今地名的历史和特征尽量给以不同程度的描绘和识别,兼及纪念地和旅游景点,以期提供玛纳斯地名及有关地理方面的资料。
玛纳斯地名公园选用地名,是对相关地名来历、含意及演变的考证,查阅了大量的古今方志、档案文献和族姓谱牒,集中强大的集体智慧以采集数据。历史文化挖掘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选编地名公园展板时,尽可能地消灭无考地名,经过大量占有史料,实地踏勘,多方走访,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尽量做到了每一个地名的准确无误。
玛纳斯地名公园是对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进行针对性的转化与应用,在县民政局的组织下,在各乡镇、各部门的配合下,共收录本县四级十一类地名,抽取其中的重点地名要素进行分析解读,是普查成果的综合反映。地名公园收录的地名,贵在精准,贵在权威,书写力求规范,注音务必标准,概述确定笃信,方有实用价值。所收地名都是经过对地名的全面普查和多方考证之后认定的标准名称,因此具有法定的权威性。为了突出这种权威性,编纂工作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和区、州民政部门颁发的指令性文件,以确保地名标准化处理的成果和地名的相对稳定性。
玛纳斯地名公园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除密切关注当下的编纂规则和因时而变外,还借鉴了一些传统地名志、地名词典的编纂经验,力争将权威性、实用性、可读性兼具的地名工作成果贡献于今人和后世。通过玛纳斯地名公园,进一步深度挖掘我县固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地名文化这种特殊的载体,推进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实现玛纳斯县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与社会互动并进而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
杨仲年,新疆玛纳斯县委史志办主任,玛纳斯县作协主席。李学斌,新疆玛纳斯县民政局地名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