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地名由来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2-28 阅读:197 次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衡山,远古属古越人及三苗国地,后属祝融部落后裔及古越人族居之地。殷商时为古越人地域,属殷商势力范围。商周之交为扬越人长沙方国之域。春秋时为荆州(非政区)扬越人族居之地。春秋中期渐为楚人势力范围。战国属楚洞庭、黔中郡地。秦属长沙郡湘南县地。西汉属长沙国湘南县地。东汉属长沙郡湘南侯国地。后归属几分,终成今境。共和国《衡山县志·大事记》载:三国吴太平二年(257),置衡阳县(非今衡阳县),今衡山县境属之。
衡山,作为自然地名,何以得名?
衡,古文中多指绑在牛角上的横木,以防抵人,有平衡人、物关系之义。《诗·鲁颂·閟宫》《周礼·地官·封人》《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文选·张衡(东京赋)》,皆有这方面的考释。由此可知,古文中“衡”,皆持平衡之义。山,古今文中多指由土石构成突隆的部分。《书·旅獒》《左传·成公五年》,皆释为此义。《说文·山部》:“山,有石而高。”王筠句读:“无石曰丘,有石曰山。”
战国时楚人甘德著《天文星占》,魏人石申夫(石申)著《天文》,经汉代学者删改成《甘石星经》云:九州中,正南面是荆州,荆州最著名山叫衡山。东汉郑玄注释为:南岳衡山,是据天上的星宿分野而得名。在上天为管生死的星宿,在下则管生长发育,象一杆秤一样,保持平衡,故名“衡山”。《方舆胜览》:“衡山者,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翼、轸,钤总万物,故名衡山。”《南岳志》云:“以其星宿当翼、轸,度应玑、衡,故为名。”以上诸说,皆承天地对应“平衡”之义而各自引申,实为衡山得名之渊薮。
战国初,衡山历为五岳之一,而称名最早者,非衡山莫属。我在《南岳地名源流考》一文中有详考;后在有关文章中进一步认定:约在春秋时期,“四岳”当有江南之衡山(今湖南衡山);约在战国中末之交,古之“四岳”才加称为“五岳”。楚国吴起变法(前386—前381年)时,江南之衡山与江北衡山(今安徽潜山县霍山,亦名天柱山),同时著称大江南北。其主因可能先是便于周朝及楚国等各诸侯国,在自己封邑内,登“五岳”祭祀天地、祖宗、神灵。今不赘述。
衡山古地名,与祝融部落有历史依源关系。
我在《衡山地名源流考》一文中,综合《国语·晋语四》:《左传·文公十八年》《管子·五行》《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载礼记·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路史·前纪》等古典文献所载,以及出土文物考古发现,初步推断:约在炎黄时代黄帝之孙颛顼时期,高阳之曾孙“重黎”为帝喾高辛时居火正,帝喾命曰祝融,其族属为祝融部落,其首领历为华夏部落联盟火官,功高位重,为历代华夏族人尊崇。至尧、舜、禹时代,祝融部落首领,仍袭华夏部落联盟“火正”之职,且分居四方。
祝融部落后裔,何时迁至今湖南省衡山一带,难以稽考。不过,亦有踪迹可寻。
其一,古文献载:祝融部落后裔一支,迁治于荆州之正南方之镇山——衡山南岳,是比较明确的。据《诗经·商颂》《管子·五行》《列子·汤问》《石氏星经》《吕氏春秋·孟夏纪》《尚书·大传》《礼记·月令》、马王堆《五星占》《淮南子·时则训》及《天文训》《越绝书·卷四》等相关记载,以及沈建华《由出土文献看祝融传说之起源》一文中考证推测:炎帝祝融氏一支,约在夏禹后裔帝榆罔时任火官,并委以“司徒”重任,受命主政南方,族居今湖南南岳衡山一带,《路史·卷八》云:其首领“其治百年,葬衡阳之阳,是谓祝融峰也。”这可能是衡山得名的历史文化依源。
其二,出土文物与古遗址有实证。《衡阳古遗址》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约在炎、黄传说时代,有一支源自中原文化的部落,活动生息在今南岳衡山周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衡阳市陆续在南岳区南岳镇发掘了彭家岭遗址;在衡阳县福溪乡发掘了金山岭遗址;在衡南县泉湖乡发掘罗卜滩遗址;在耒阳市大市乡长洲村发现宜塘坳遗址。以上4处遗址,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存,从出土文物看最早为龙山文化遗存,最晚为商代文化遗存。前者与中原文化有渊源关系,后者从出土印纹硬陶遗存分析,多属古三苗国后裔及古越人文化。
西晋永熙元年(290),改衡阳县为衡山县,以境内南岳衡山为名。《晋书·地理志》:“衡阳郡,吴置,故属长沙。统县九……。”其中有衡山县。其时,政区更改,亦有深因。
其一,因衡阳县境域及县治在今衡山县内而改。共和国《衡阳县志·大事记》:“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设衡阳县、衡阳郡。衡山县地属衡阳郡,郡治在兜率寺侧,即今沙头乡老粮仓至千滩上一带;县治附设在郡治的外城。”今国内史籍、地志,皆认同此说。因其时衡阳县地域及县治,均在今衡山县范围内,故可视其为衡山设县之始。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因县治及大部县域“以在衡山之阳”,故名。
其二,衡阳县改为衡山县,实为避衡阳郡讳而改。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衡阳县治即为衡阳郡治,又从湘南县析置湘西、衡阳(非今衡阳县,县治在今衡山县沙头乡)二县。其时,衡阳县辖有辖今衡山县、南岳区及湘潭县涓水以东和株洲市渌口区(原株洲县)湘江以西地区。三国吴永安五年(262),吴荆州地图册上,已标记湘乡、湘南、湘西、衡阳等10县。西晋太康二年(281),荆州官方地图册上,衡阳郡仅改新阳县为新康县(太康元年更名),临烝县划属湘东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分长沙郡东部置);其余未改县名。由此推知,西晋永熙元年(290)改衡阳县(非今衡阳县)为衡山县,实受杜预《土地名》《盟会图》影响,因避郡、县同名而改;亦或避讳“衡阳郡”名而改,非行政区划所致。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衡山县重属湘州衡阳郡。自此后县名不易。隋开皇九年(589),湘乡、湘西两县废入衡山县,县治今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龙船镇棠市村土城(古城)村,亦云今株洲市渌口区淦田一带,属原郡。隋大业六年(610),迁治于县境白马峰下(今城关镇环溪村)。唐武德四年(621),衡山县析出湘乡县;唐神龙三年(707)又改属衡山郡,县治迁回今衡山县沙头乡兜率寺侧旧址;景龙三年(709)为避水患,迁白茅镇即今开云镇(城关镇)。从此后县治未迁。唐天宝元年(742),衡山郡又改名衡阳郡,衡山县属之,县治原址。
五代衡山县先属潭州旋属衡州。宋属潭州。元属天临路。明衡州府。清因之。先后归属衡阳郡、潭州、天临路、衡州府。民国属衡阳道,后直属省。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衡阳专区、湘南行政区、衡阳专区、衡阳地区。1966年析县境东南部为衡东县。1983年终属衡阳市。1984年5月,析县境中部南岳景区南岳镇,南岳乡及后山10个行政村,置南岳区,直属衡阳市。至今未变。
境域地处湘中丘陵中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涓水等河流纵横于西境,湘江从南到北从县境东缘流经。水陆交通方便。农产有稻、甘薯、豆类等。畜禽饲养业较普遍。为全国水稻种子基地县。林产有油茶、柑橘、枣子等,为全国柑橘生产基地县。特产有云雾茶、湘黄鸡。生态植被优良,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矿产有钨、铝土、银、镍、金、钠长石、钾长石、紫砂、花岗石、石膏等。工业有建材、电力、机械、陶瓷、采矿、食品等。纪念地有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康王庙、岳北农工会旧址和毛泽建烈士墓等。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廖义刚
执行/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衡山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