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地名由来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3-28 阅读:47 次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编者按】
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现任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桂阳郡,高帝置……”县十一,其中有耒阳。清光绪《湖南通志·衡州府》:“耒阳,秦置耒县,属长沙郡。汉初改曰耒阳县,属桂阳郡。”共和国《耒阳市志·大事记》:“秦始皇二十六(前221),置耒县。”《水经注·耒水》:“耒阳旧县也,盖因水制名。”自此后,因内国史,地方志、地名志,皆认同此说。
耒阳,最初作为聚落邑或军事邑,与“壨”相关。战国中后期可能称为壨邑。
耒水,古称壨水。壨,源出战国中后期《鄂君启舟节》铭文:“内壨(其字“土”实为流水状)庚鄙”。文中四字,学者考证后释为:“入耒水”到达“鄙”地之意。古时耒水,壨 、[氵雷]、耒阝、洡、涞,以一音之转皆可通借。后越人与楚人争战后,族居于壨水两岸边,楚人以越语之意,书写成“壨”,流经聚落邑的河流,称为壨水。至战国末,楚人读写“壨”为“氵雷”,秦初又读写为耒阝。庚,指道路通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战国楚越》中,明确标记在今永兴县城郊北。“鄙”实为楚南大县“林”县之边邑。由此推测战国中晚之交,楚国于此置苍梧郡林县,其边邑有“壨”“鄙”,可能初为军事邑,置林县后,当为乡邑之属。
耒阳,作为政区地名,源于耒阝(耒邑)。
其一,《前汉书· 地理志》已作“耒”。《隋书·地理志下》:“衡山郡,旧置湘东郡……涞阴,旧曰涞阳。平陈,改名焉。”文中涞,古同耒阝。《说文》“耒,今桂阳 耒阝阳县。”段玉裁注:“许谓耒阝 ,即今之耒阳县。今湖南衡州府耒阳县四十五里,有耒阳废城。耒阳以耒水得名。”故在两汉前,耒即为耒阝 、涞,三字通假。《集韵·贿韵》:“ 耒阝 ,县名,在桂阳,或作涞。”由此推断:耒阝,当为耒阳故名。秦始皇置耒县,筑城后,“耒”极可能写作“ 耒阝 ”。
其二,耒阝字由耒和邑组合而成。徐中舒《耒耜考》考证:耒,最初源于原始人群使用的木棒,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变成单齿木耒、双齿木耒,最后形成耒。《周易·系辞下》《论衡·感虚》《孟子·滕上文公上》,皆有相关考释。由此可知,耒耜是上古时期翻土的农具。邑,人群聚居之所。在甲骨文中,字形上口像城廓之形。《管子·乘马》《国语·齐语》《周礼·地官·里宰》,皆释为村邑或都邑之义。耒与邑相合为耒阝。
战国中晚之交,楚悼王用吴起(前386-前381年)为相,“南平百越,北平陈、蔡”时,楚国于此可能建立军事据点,后成楚、越人聚落邑,因位于今耒水之旁,故用楚文字书写读成“壨”;后于此置军邑,读写为“耒阝”。秦始皇置耒阝县时,当以“耒阝”邑为名。秦始置耒阝县时,楚、越人称养育他们的母亲河“壨”为“耒”水,故《水经注·耒水》因言“盖因水制名”。
耒阝,何以得名?
当与炎帝后裔祝融氏部落及扬越人部落,族居今耒水流域,共创农耕文明密切相关。
其一,先秦古文献有载。《国语·郑语》《左传·昭公十七年》《汉书·地理志》《史记·楚世家》,皆载祝融部落功绩及族居中心地(今河南新密市、新郑市西部)。据《左传·昭公八年》《帝王世纪》等载:炎帝战败后,炎帝第八代后裔榆罔帝,被黄帝封于今山西省榆次一带,后被迫南迁至今河南省郑州市北部一带,“初都陈,又徙鲁”。其中榆罔帝祝融氏主支,又南迁至今湖北随州先祖族居地烈山(历山,厉山),称炎帝神农氏;其中后裔一支,迁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山)一带。我在《南岳地名源流考》一文中有详考。今不赘述。大约距今46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后裔散居在今湘东湘中洣水、耒水流域,与越人争战后混居农耕,创造了更先进的“木耒”“骨耜”,进行原始农业稻作活动。我在《耒阳地名源流考》一文中有详考,今也不赘述。
其二,出土文物有考。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今湖南益阳市、岳阳市、常德市、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郴州市 所辖有关县、市、区,均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距今前2900-前2000年)。耒水、洣水流域尤多。共和国《衡阳古遗址》载:耒阳市大市乡长洲村宣塘坳、大市乡大市村贺家坳,遥田镇跃进村高陂冲、雅江乡新华村大岭,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从出土文物看,多属屈家岭文化及龙山文化遗址。前者距今约5000年—4600年,后者距今约4900—3900年。今衡南、衡阳、资兴、汝城、桂东诸县、市,均发现新石器时期早期及屈家岭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遗址。
其三,湘南、湘东、湘中一些县、市的传说与习俗,也可佐证。郴州市城南有“神农与犀牛井”的传说;桂东有“月桂有幸落桂月”传说;汝城有“神农炎帝作耒耜于耒山(城头寨)”传说。资兴有“炎帝在汤市与狗脑贡茶”的传说。安仁有古“神农殿”遗址及“药王炎帝”的传说。《湖南地名志·郴州市》嘉禾有“天降嘉禾,神农教耕”得名禾仓堡等传说。耒阳有有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稼的传说。《茶陵县志·文化》载:县内有“云阳山神农种五谷尝百草后崩驾于此”等传说。炎陵县有“春分赶社”“植杖踩田”“逢圩赶场”等民俗活动,皆与神农炎帝传说密切相关。
耒阳市境域,上古当属三苗国地,尧、舜、禹时代属祝融、古越部落属地。夏末商初属古越人(南蛮)地。春秋初,楚国势力渐向今湖南湘江下游环洞庭湖发展;春秋中期为楚国势力范围。战国属楚地。战国中末之交,衡山南向属楚苍梧郡,衡山北向属洞庭郡、黔中郡。秦首属洞庭郡或苍梧郡,次属黔中郡,再属长沙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耒阝县,以耒阝邑为名,县治今耒阳市大市乡大市圩鷔山口,终属长沙郡。汉高祖五年(前201年)移治于今址,设为耒阳县,属桂阳郡。清《嘉庆一统志》:“耒阳故城,在今因位耒水北得名”。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属桂阳郡长沙国。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载:耒阳,莽曰南平亭。共和国《耒阳市志·大事记》:“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省耒阳县为南平亭。”属南平郡,郡治今耒阳城。
南平亭,何以得名?
南,方位词,与北相对。古人以面对日出向为东,以右手向为南。平,坦畅、无凹凸;后多引申为安定、太平之义。亭,古代指岗亭,后又引申为设在道旁可供人食宿之处。南平亭得名,实与王莽篡权改制密切相关。
《汉书·王莽传中》载:王莽改制首从更改郡、县地名开始,“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复还其故。”其乱改郡、县地名,使“吏民不能记”,导致政区管理体系瘫痪。公元23年,王莽在绿林、赤眉义举动乱中被杀,西汉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废南平亭,复为耒阳县,县治原址(今耒阳市古城区),属桂阳郡。
三国吴孙亮太平二年(257年),析耒阳县置新宁、新平、梨阳县。耒阳属桂阳郡。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梨阳县改为利阳县,与耒阳县同治于今耒阳县城,属桂阳郡。东晋孝武太元二十年(395年),废利阳县入耒阳县,属桂阳郡。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因遭水患,县治复迁鷔山口(今大市乡大市圩),属湘东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耒阳县为洡阴县,县治原址,属衡山郡(湘东郡改)。
洡阴何以得名?
洡,古通 耒阝 ,《汉书·地理志》已改耒阝、洡为耒。《集韵·贿韵》:“ 耒阝 ,县名,在桂阳,或作洡。”阴,背日的地方(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韩非子·初见秦》 《周礼·秋官·柞氏》《周礼·考工记·轮人》,皆释为此义。
洡阴得名,与地势水文及隋文帝倡行“以文治国”“实录”其事有关。
经实地考察,今耒阳市大市乡鷔山口一带,背向耒水河岸东向有中小岗,逶迤数里;大市圩古街在山岭西麓,东边日出,一时阴庇,故改耒阳为洡阴;以县治临耒水而背日,故名。《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载:隋文帝九年夏四月下诏:废武兴文,又倡导“公私文翰,并宜实录。”。荆州总管大臣杨素(544-606年),为贯彻此国策,便上书改耒阳为洡阴。这充分体现了隋文帝杨坚开国之初的“以文治国”国策,并求“实录”的治国精神。
唐武德四年(621),复耒阳县,县治复迁耒阳城(今址),属衡州(由衡山郡改)。五代,耒阳县属南楚衡州,后周属衡州。宋改耒阳为来阳县,治耒阳城,属衡州衡阳郡。元属湖南道宣慰司,升县为州;明降州为县,属衡州府。清因之。民国后,县治耒阳城改称城厢镇,县域略析,归属多变。
共和国成立后,改城厢镇为城关镇,先后依次属衡州专区、湘南行政区、郴县专区、郴州专区、郴州地区。1983年7月改属衡阳市。1986年撤耒阳县为耒阳市,治耒阳城(即旧治),属衡阳市代管。
市境地处湘中丘陵及湘南山地间。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河溪交错,耒水、春陵水自南向北流经市境。水、陆、空交通便捷,有京广铁路及京广高速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贯穿南北,耒水常年通航。矿产有煤、铁矿石、锰、硫、滑石、白玉石等,为湘南主产煤区之一。农业盛产稻、棉花、甘薯,亦产大豆、茶叶、黄花菜、油菜籽等。善饲猪、鱼等。特产有湖子酒、坛子菜等。山岗上多松、杉、竹、草、杂等。工业有机械、化肥、水泥、电力、建材、化工、制药、粮食加工等。境内有耒阳发电厂。名胜古迹有蔡伦墓、蔡侯祠、谷朗碑、凌云塔、杜甫墓、欧阳海烈士墓、以及枫泉温泉、直钓岩、鹿歧峰、猴憩仙等。
出品/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策划/周小雷 廖义刚
执行/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
本期特别鸣谢耒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