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区划地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4-02 阅读:13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王 政
2024年以来,安徽省肥东县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充分发挥区划地名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上下功夫,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好区划地名“一盘棋”
肥东县遵照《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关于行政区划和地名保持总体稳定的原则,做好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意见征求和创新发展调研工作,将地名工作列入局党组理论学习议题,分解落实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建立健全党领导行政区划工作、跨部门行政区划调整协同执行机制和民政牵头组织、部门协同参与联审工作机制。定期召开部门及乡镇联席会议,统筹解决区划地名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跟进督导,抓好区划地名信息采集、整理、审核、申报等工作,做到信息共享、数据共用、统筹兼顾。
打造地名文化“保护链”
肥东县以打造“文化边界和谐走廊”为出发点,探索建立了“文化探究、互访联席、部门联动、矛盾联调、干群联治、界线联检”的勘界工作机制。县民政局与县委政法委联合成立了肥东县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协调组,落实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加强行政区域界线标志物管理和维护,排查管控行政区域界线争议隐患,开展睦邻友好活动,着力防范化解边界治理重大风险。全县252个社区成立协商委员会,在建立勘界联络责任制的基础上,给每个界桩配备一名界桩管理员,负责日常管护工作。为更换的新界桩附上“肥东文化元素”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地名宣传视频、地名含义及历史沿革、地名典故、文旅资源和特色农产品,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与乡村特色产业、品牌有机融合。
肥东县建立勘界平安共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实现工作目标责任到人、保障措施落实到位。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为依据,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文化和旅游局、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印发了《肥东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认定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认定保护工作,形成28条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此基础上,遴选一批申报市级地名文化遗产。规范推进地名备案公告工作,稳步推进地名数据库建设,更新维护词条,形成地名勘界与地名文化保护双轮驱动的良好局面。
织好地名服务“一张网”
肥东县积极做好“起名、用名、扬名、著名”工作,推进乡村地名命名设标、文化保护、信息服务、应用赋能。县民政局会同县公安、财政等12个部门制定了《肥东县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对全县乡村地名开展拉网式摸排,共摸排出1821条乡村道路,225个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不断加大规范命名、更名力度。持续推进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邀请老干部、老专家、老党员、老教师、老军人组建地名专家组,做好乡村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咨询、采集、评估、论证、监督、宣传等工作。围绕长临河镇先行区的地方特色,打造独特的智慧门牌等地名设施,并在全县推广其工作经验。
绘制地名文化“特色圈”
肥东县立足当地地名文化特色,完善乡村地名文化传承保护举措,开展《地名管理条例》宣传活动5场,发放宣传折页5000余份,赓续传承特色地名8处,打造地名文化广角1处,让乡村地名“有看头、有内涵、有讲究”。大力开发乡村地名文化,深度融合文化旅游等项目,开展撮街地名春晚、包公故居猜地名、青天路九九登高、才高八斗等“大地有名”“山水有名”“家乡有名”系列宣介活动,通过“地名+旅游休闲服务、文化服务、助农服务、公共服务”四张名片,将乡村地名服务融入群众旅游观光、手艺传承、农产品选购之中,彰显“庐东之城”地名特色。
下一步,肥东县将围绕“乡村著名行动”抓好地名公共服务和平安边界建设,完善地名信息库、街路巷命名更名及地名标志设置,创新发展,促进地名公共服务成果转化和应用,努力提升地名公共服务和平安边界创建水平,积极发挥优质地名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作者系安徽省肥东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