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成于清末民国初年的老街,藏着许多“秘密”!
文章来源:本站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5-04-08 阅读:108 次
来源:舟山民政
大丰街位于金塘岛西南部大象地自然村,西起侨兴路东侧,东至大丰农贸市场,长500米,宽约3-4米,因旧时是大丰片的商贸中心而得名。
因为地理环境、人口来源和生产方式的不同,旧时的金塘岛分大丰、沥港、山潭、柳行四个区域,也曾设有四个乡镇,能够通过不同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他们的生活区域,也曾有人这样总结说:“沥港人像沈家门人,大丰人似定海人,山潭偏沥港、柳行偏大丰。”
1992年5月,柳行乡与大丰乡合并成立大丰镇,2001年7月,大丰、沥港、山潭三乡镇合并建立金塘镇,但各区域的生产方式、产业布局、地域文化和人文性格仍旧保持明显差异。其中,大丰是历来的政治中心,沥港则是自古传承的经济中心。
大丰街23号商铺
唐代以前的金塘岛分南北两个独立的海岛。当时的东堠至穆岙一线是一片可以通行船只的浅海。后来,由于泥沙淤积,涂泥上涨,两岛逐渐连为一岛。金塘地名的由来,源于五代十国时期海岛居民的围涂造田历史,因当时的先民在滩涂区域垒石成塘,捍卤蓄淡,让昔日的盐碱荒滩变成了沃土良田和鱼米之乡,故称为金塘,“金塘”之名由此成为有史记载的我国最早海岛海塘名称。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以金塘岛为主岛设立定海县(今镇海)金塘乡,“金塘乡”也由此我国最早以海岛海塘名称得名的政区名称,舟山人民以岛为基,向海而生的鲜活见证,开发海洋、沧海桑田的历史印迹。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旧时金塘岛的发展先从沥港、柳行和蛤蜊岙等海边小山岙起步,后随岛屿面积的不断扩大而向大丰区域推进。大丰区域的集市中心——大象地,并非曾经生长有大象之地,而是“大洋地”的谐音歧化,意为曾经的海水浸没之地,清光绪《定海厅志》也载为“大场地”。
大丰街老宅墙门
有史可考的大象地老街的街市历史源于明清两代三次海禁之后的清康熙年间,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因大丰区域的农业发展而兴。康熙二十年(1681),金塘原住民陆文韬率先冲破海禁迁回老碶头并建大浦口航埠。此后,返乡重建家园或新上岛拓荒垦殖的岛民日渐增多,大象地因依山临河,地域开阔,以及离渡口较近的地域优势而发展成为农贸产品的集散地,各条卵石村道从此向周围辐射。
大象地老街原在大丰街的西半段,近400米长,以石板铺路,分东街、中街和西街三段,两侧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楼上住宅、楼下商铺,沿街店面房屋计130多间。旧时大象地老街的中心是西街的干大圣庙。干大圣庙始建于元代,祀元代昌国州同知干文传。干文传(1276—1353),字寿道,号仁里,晚号止斋,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元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延祐四年(1317)任昌国州同知。干文传在舟山任职六年。其间,勤政爱民,兴教育,柔顽犷,解盐民受虐之苦,深受百姓爱戴。干文传转任时,舟山百姓“遮道攀车,如失父母”,经金塘航海相送。为纪念他的功绩,金塘和紫微民众建庙以祀。明永乐初年(1403),舟山城居民又分金塘干大圣庙香火,于城内北大街新建干大圣庙。金塘干大圣庙在明末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葺新,附近区域逐渐成为商业集散地。清末干大圣庙失火,后在原址建大丰电影院,现已择地钟家岙另建新庙。
大丰老街西街一角
民国时期的大象地附近市肆骈列,颇为繁盛。上世纪三十年代,当地人王锡卿在大象地开设“王泉昌卿记酱坊”,后有蒋和生豆腐作坊开张;四十年代,又有包林根豆腐坊、王贵生染坊、包阿云弹花店、苏家店跟邵瑞英轧花店和邵金堂、邵奇发打铁铺等开工。1947年,乐阿泉等两户在大象地兴办织布厂,置有织布机6台、雇工12名;大丰五份头薛贞元开机作碾米厂,置有17.64千瓦和5.88千瓦碾米机各1台,随后又有大象地“和记米厂”开业。解放前夕,大象地“主要商店有“永茂棉布店”、戴阿存“公泰行”、谢长寿“三和行”、章阿定“源大行”、方宝兴“永泰行”、徐汝谨“正和行”等5家经营干鲜水产品的鲜咸货行,“长兴”“长建”“戴兴”等3家杂货店,“兴和”“永兴”2家南货店,“养元堂”“三心堂”“济生堂”等3家中药店,包玉定“栈房”,陈福庆照相店,“昌昌”“方小庆”铁匠店,还有方纪林、薛金泉等几家百货日杂烟酒店和王台甫、王宝兴开设的贳器店,以及饮食、小吃、水作、糕饼、理发、印染、箍桶、棺材、人力车修理等40多家店铺。其中,大丰街71号、78号、83号、89号和91号等建于清代商铺已经列入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大丰街23号、26号和63号等建于民国年间的商铺已经列入近现代史迹类不可移动文物名单。
大丰街
大丰街上的老宅
除坐商外,流动商贩日渐增多,均在干大圣庙前自由结集、沿街设摊。民国间既有贩卖仔猪、木材、毛竹等外地商贩,也有大丰围屏村郑桂泉般的土法染布师傅揽活,当然更多的是本地乡民自产蔬菜、豆类、瓜果、鱼虾贝类等水产品入市交易。每逢二月“东岳会”、夏收后“秋戏”和六月“金塘李”上市,老街内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旧时,每年农历二月举行“东岳会”(又称太平会)是大丰区域最热闹的节庆活动。庙会以干大圣庙为中心,庙会开始前先上演三日三夜的庙戏,邀请宁波、镇海和绍兴等地戏班,上演《天官赐福》《空城计》《枪挑小梁王》《铁公鸡》《挑滑车》等传统戏目。庙戏结束后,紧接着开展巡街活动,仪仗开道,龙灯、船鼓、高跷、台阁等相随,一路民乐伴奏、鞭炮齐鸣,上千人簇拥着干大圣像启程,以张家桥为界,浩浩荡荡地在大丰范围内走村串巷巡游三日。庙会期间,各家店铺争相为庙会祭祀、演戏、巡游提供赞助,同时也全力备货营销。趁着人流密集、生意兴旺,远近民间艺人也各自占场开唱,肚斗岙竺富定、卫平岙张永豪、金岗川王阿品、大浦口徐善庆等人的“唱蓬蓬”、《钉鞋记》《双兰英》《药茶记》《林子文》《石脸图》等节目精彩纷呈。
解放后,人民政府设金塘供销社于中街,个体商店或衰落,或转并为合作商店,只留下老街的建筑依旧。1986年后,允许个体运销贩卖、开店经商,老街上的个体商业再度兴起,并又在大丰电影和原金塘中学、原大丰中心小学之间的空地上壮大成固定的农贸市场。1995年,当时,简易的市场和狭窄的老街已无法容纳日益蓬勃的商品交易需要,当地政府投资将市场移至东街槐花树前,因为农贸市场和金塘中学、文化楼的关系,昔日热闹的老街只剩下东西两头略有商迹,但老街上的原住居民,仍然守着原来的铺面房,过着清静而惬意的日子。